APP下载

广东加工贸易企业遭遇反倾销的深度分析

2011-12-29罗琪

对外经贸实务 2011年11期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国际经济形势开始出现动荡。2009年迪拜出现债务危机,紧接着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匈牙利和英国等欧洲国家出现主权债务危机,政府支出大量消减、失业率不断走高。贸易保护主义伴随着动荡的经济形势甚嚣尘上,作为贸易壁垒主要手段之一的反倾销被频繁使用。2007年全球反倾销立案165起,2008年则跃至213起,2009年201起,2010年170起。在全球掀起的反倾销大潮中,中国无疑是值得关注的。从1995至2010年,我国已连续16年成为全球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
  被喻为“世界工厂”的中国,1980-2010年加工贸易顺差累计达17655亿美元,成为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加工贸易的长期顺差引起了欧美国家的不满,被认为是构成中国与欧美之间的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的外贸大省广东,历年来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一直在该省对外贸易总额中占60%左右,出口市场集中于欧美国家。而欧美等国正是贸易摩擦的发起大国,因此,广东出口企业几乎年年遭受国际贸易摩擦困扰。从2002至2010年,在全球对华的贸易救济案件中,涉及广东省企业应诉的案件共有72起,其中反倾销案件63起(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2011)。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钢铁、化工、纺织品、鞋、陶瓷、家电、IT类产品。由于加工贸易在广东对外贸易中的主体地位,在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企业中,多数为加工贸易企业。
  
   一、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特征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1987-2009年,广东加工贸易增长了30倍,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8.9%。目前,广东省共有加工贸易企业近8万家,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多年的发展使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具备以下特征:其一,加工贸易以纺织、鞋类、家电、IT等行业为主,并已形成一些产业集群,如南海盐步的内衣,顺德容桂镇的家电,东莞的鞋业、IT产业集群,但集群内部龙头企业过少。 其二,加工贸易增值率从1990年以来不断提升,表明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增加,其价值链在延长或环节在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较以前有较大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如深圳华为、中兴、TCL、美的、格兰仕等。其三,加工贸易主体仍以外资为主,外资企业占80%,内资企业占20%,其中民企只占5%。内资加工贸易企业所占比例小,说明本地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优势不足。其四,广东加工贸易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为重,在全球价值链上,位于低端生产环节,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品牌、低附加值、低利润,对外部市场依赖很大、议价能力低。
  金融危机使依赖外部市场的广东加工企业举步维艰,而后危机时代的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以及珠三角近年来的用工荒、能源荒,再加上加工贸易政策的收紧、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诸多变化,直接导致了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危机。广东对外贸易合作厅数据显示,2009年广东加工贸易企业关停搬迁2452家,96%为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其中关闭的企业就达1730家。
  广东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并遭遇反倾销的产品有彩电、空调、家具、塑料袋、皮鞋、微波炉、瓷砖、聚酯短纤、网卡等。在这些产品中,有的几乎是全部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出口,如皮鞋、微波炉,其他产品则包括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两种形式。加工贸易产品遭遇反倾销出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反倾销涉案金额一般较大,造成影响大
  由于加工贸易“大进大出”的特点,出口量一般都比较大,导致涉案总金额比较大,对加工贸易企业造成的冲击大。如,长达近四年半的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涉案金额7.3亿美元,其中广东占全国的41%。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广东5000多家制鞋企业中,就有1000多家因此原因倒闭。美国对华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涉案金额10亿美元,涉案企业135家,广东的东莞就占54家。在初裁获得高税率后,广东该产品的出口与同年的高峰值即下降了42.3%。韩国对中国瓷砖反倾销,涉案金额高达5866万美元,是近年来韩国对华发起的最大的一起反倾销案件。而调查对象主要为广东佛山陶瓷企业,其对韩出口瓷砖量占广东对韩国出口瓷砖总量的八成,价值1829万美元。
  (二)出口企业的价格战导致出口产品量增价跌,引发进口国市场的恐慌,也为国外反倾销提供了借口
  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该行业基本为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资金投入不大,行业进入壁垒小,造成行业内企业众多。而在行业协会监管乏力的情况下,出口企业为争夺国外市场,竞相压价,常常出口逐年增加,价格却逐年下降的现象。如从2001-2005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皮鞋增长了1000%,其中2004-2005年一年间便增长了450%,而2001-2005年中国出口皮鞋的平均单价却下降了31%(Brussels,2006),价格和数量间较大的反差引发了国外市场制鞋业的恐慌,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鞋业制造商协会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对中国皮鞋采取贸易限制措施,因而导致了2005年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2006年广东出口空调1843万台,价值26.8亿美元,比2005年分别增加19.1%和11.7%,但出口均价却出现逐月下降趋势。2006年1月,出口均价为141.5美元/台;2006年2月,降至138.7美元/台;2006年3月,降至133.8美元/台;2006年4月,则为137.2美元/台。因此,2004年10月以来,先后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美国以及土耳其等国家对我国出口空调展开反倾销调查;2001年广东微波炉出口均价尚为60.3美元/台,之后逐年下降,至2007年已降为38.4美元/台,6年间降幅达到36.3%。2007年广东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微波炉3308.7万台,占出口量的98.6%,同比增长31%。这使2007年阿根廷中国的微波炉采取最低限价措施,并征收为期5年59.35%~69.26%的反倾销税。
  (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均有涉及
  随着广东加工贸易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广东加工贸易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增长。2009年,广东加工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占80.8%和49.7%。然而,高附加值的产品也没有幸免于反倾销指控,广东遭遇反倾销的加工贸易产品既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皮鞋、塑料袋等,也有彩电、微波炉、空调等家电和网卡等高科技产品。2010年欧盟对华网卡发起反倾销,涉案金额超过40亿美元,被认为是“中国首例高科技反倾销案”。
  
  二、基于企业视角下广东加工贸易企业遭遇反倾销的深度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形式也不断在演变,而且范围也不断在扩大。从企业层面来看,针对国外加工贸易产品的反倾销可以说是竞争企业排除异己的一个有效手段,即企业利用反倾销指控,排除国内本行业的竞争对手。
  (一)反倾销是非国际化的“传统”企业对全球化企业争夺市场的抗争
  全球价值链可分为生产者驱动型和购买者驱动型。生产者驱动型的核心企业生产进入壁垒很高,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的企业无法构筑全球价值链;而购买者驱动型的核心企业则必须具备高价值的研究、设计、销售、市场,因此,当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在经济竞争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各行业有实力的企业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构筑全球价值链,作为价值链上的核心企业,它节约了成本,增强了竞争力。而行业内的非国际化的“传统”企业相比之下规模小、成本高,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但由于全球化企业将生产外包至发展中国家,然后产品以进口品的形式进入本国,因此反倾销规则为行业内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抗争方式,通过对行业内全球化企业的产品进行反倾销,而达到与其争夺市场的目地。如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案中,主要起诉方为意大利鞋业生产商协会,它代表了意大利一些劳动成本偏高、规模小的中小家族企业。由于意大利消费者对来自中国的中低档鞋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导致这些企业的收益直线下降,引发其不满。因而采取游说、游行等方式给欧盟委员会施压,最终导致了对中国皮鞋征收反倾销税。在2005年美国对华家具反倾销一案中,美国家具零售商联盟(代表家具零售商对抗申诉方美国家具生产商)指出,美国家具生产商反倾销的真正目标不是中国家具,而是美国进口商及家具零售商。
  
  Hylke Vandenbusche(2009)指出,反倾销保护对更高效率的企业来说是一种损害,因为它们更全球化并拥有全球供应链。她通过对1993-2003年4000家欧盟企业的取样调查,用全要素生产力进行衡量,发现受过反倾销保护的企业生产率为1.32,低于从未申请和接受保护的企业(2.23),而受保护后,“差”的企业平均生产率上升了17%,而“好”的企业由于其全球化程度高,反倾销反而影响了其全球价值链的构筑。
  (二)企业游说对欧美政府的贸易政策有很大影响
  欧美对华反倾销的行为依然频繁且涉案金额不断攀升,与欧美近年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及其相应贸易保护政策息息相关。欧美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欧美国家,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为政府的调查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评估和分析报告,给政府提供有效地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在实施调查和采取措施的过程中也有义务与企业和行业中介组织进行协商以听取意见,政府和企业互动是频繁且良好的,这样的机制也确保政策的制定与企业利益紧密保持一致。在对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文献中,企业游说被认为是政府贸易政策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