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与猎身
2011-12-29李明欢
读书 2011年3期
二○○一年,我应邀参加在加拿大卑诗大学(UBC)举行的一个国际移民学术研讨会。会上,一位加拿大学者在谈及当今技术人才跨国流动之社会影响时,挥舞着拳头激动地大声说道:“是千百万中国农民养育了比尔·盖茨!”其时正是比尔·盖茨的微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此言一出,全场一阵唏嘘声。作为当时在场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我深感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在那之后,每当我探讨国际移民之社会影响时,脑海里总会不自觉地浮现出当年会议的场景;也是从那之后,每年在给学生讲授“移民社会学”课程时,我总会论及“中国农民与比尔·盖茨”命题。我的理解:因为中国农民养育了无数IT业青年才俊,其中不少加入比尔·盖茨的微软为其效力,以宝贵的青春年华和知识才干将微软推向了IT业的巅峰,因此可以说,是千百万中国农民养育了比尔·盖茨。
近日,我饶有兴味地一口气读完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的项飚博士的英文专著《全球猎身:从信息产业看印度劳工体系》(以下简称《猎身》)。几乎从开卷伊始,“中国农民与比尔·盖茨”的命题就一直跳跃在字里行间。我想,如果当时项飚在场的话,他一定还要补充一句:养育了比尔·盖茨的还有千百万印度农民!更重要的是,细读全书,咀嚼作者如何将印度IT人跨国流动提升到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劳动力市场重构的制度性层面进行剖析,深感言近旨远,入木三分。
如果不算附录的话,《猎身》一书不过百来页,描述的现象也简单明了:自上世纪末叶以来,印度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大量被称为“技能店”(T-shop)的私立IT技术培训学校,吸引了成千上万怀揣致富梦想的印度青年。他们为了能够入校学艺而想方设法筹措高额学费,好不容易获得一纸证书后,又为能够尽快出国务工而向劳务中介行缴纳五花八门的费用。他们梦寐以求的就是早日奔向被誉为“IT麦加”的美国,从而实现“在(印度)农村有地,在(印度)城市有房,在美国有高薪工作”的IT梦。
很容易,这会被写成一个学人们已经重复过无数次的“跨国迁移实现脱贫致富”的故事。然而,《猎身》的价值却在于它脱出了此类老生常谈之窠臼,另辟蹊径。该书以印度劳动力流动制度架构中特殊的“猎身行”(Body Shop)为切入点,追踪印度IT青年如何实现跨国流动的全过程,在展示一个立足印度、全球运作、号称“猎身”之信息产业劳动力管理体系的同时,剖析这一特殊的劳动力群体价值如何在全球化体系内被创造、被利用、被增值,进而指出:跨国化猎身操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构建了新的跨界流动纽带,还在于它体现了创造财富的新战略,转移价值的新途径,以及全球社会不平等的新模式。
猎头与猎身
我曾经为该书的英文书名《Global “Body Shopping”》如何准确译为中文犯难:如果直译为“全球卖身”,恐怕读者立马联想到的就是色情业“小姐”。当我向项飚讨教、得知他已经将书名意译为《全球“猎身”》时,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猎身”源自“猎头”却又有别于后者,妙就妙在巧用“猎”之“迅速寻找与购买”之意,却又区分出“身”与“头”之别,而如此创意完全基于对印度IT人培养、雇用、流动之系列流程的深刻洞察。
IT业无疑是高科技行业,IT从业者是公认的技术人才,然而,构成IT业基础的大量“程序员”日以继夜所从事的,却是《猎身》所描绘的“沉闷乏味、单调,且收入偏低的所谓‘驴活’(印度IT人语)。”因为,无论是编程、检测或试错,都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在业外人眼里如天书般的专业代码,但是,其工作过程却是在看似洁净、舒适的环境中,埋头从事没有多少创造性、却极度耗费时间、脑力直至体力的艰苦工作。尤其在大型软件工程的编写测试过程中,基层程序员个人的作用,是确确实实的“螺丝钉”。因而在我国,也有IT程序员不时自我调侃是“IT民工”。
由此,就形成了一对耐人寻味的悖论:由于IT业不断展示出的“神奇魅力”,IT人被罩上“科技人才”之光环,因此需要“猎”;然而,由于IT业实际上需要的是大批专业的“IT民工”干“驴活”,因此被猎的是“身”而非“头”。虽然软件通过程序控制的合理化、标准化、自动化从而提升使用者之效益,但软件开发自身却充满了不确定性。近二三十年来,以美国为首之发达国家IT业高速增长的基础,正是通过增加软件开发的人力投入不断试错,“即便是最著名的(IT)成功故事……也有赖于大量的无偿劳动力,以克服软件生产过程本身的低效和瓶颈”(K. Ei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