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让人欢喜让人忧
2011-12-29晨雪
海外文摘 2011年11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大,心理咨询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目前全球共有分为5大流派(精神分析疗法、认知-行为主义心理疗法、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人际关系心理疗法和个人发展心理疗法)超过200种的心理治疗法。在这样一个权威专家与宗教导师并存的复杂世界,要想清楚地知道到底谁才是可倾诉的对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一方面,心理咨询的确能帮助人们协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不专业的咨询师、江湖郎中、带有宗教色彩的精神引导等等,都使得心理咨询有时候会偏离正轨,使“病人”陷入危险境地。
让人心灵受伤的心理咨询
尽管事情发生在4年前,但时至今日,弗洛伦斯依然常常想起那段“痛苦的回忆”。那是2006年,弗洛伦斯即将40岁,虽然没有感到特别焦虑,但她的婚姻还是陷入了低谷。她翻阅了相关书籍,咨询了数位亲朋好友,最后听取了一个“闺蜜”的建议:“去看看我的心理咨询师吧,他简直棒极了!”
“当时,作为心理咨询师,他没有进行任何分析诊断”,弗洛伦斯回忆道,“他非常热情,并且十分健谈,很快就博得了我的信任。”直到2007年5月的一个下午,咨询快结束的时候,医生突然哭了起来。原来,他爱上了弗洛伦斯的“闺蜜”,而恰在这天早上他收到了她的一封信,信里拒绝了彼此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他抽泣着,反复说着:‘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办’,当时,我呆在那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完全不知所措。最后,我选择默默地离开了……”
尽管他的遭遇很可怜,弗洛伦斯的心理咨询师还是犯了一个严重错误:面对“病人”,他没能够控制自身的情绪,违反了职业操守。更糟的是,这种越界行为往往伴随着更具毁灭性的结果:在某些脆弱的“病人”身上引起极其严重的代偿失调,严重时甚至导致其死亡。
另外,在2008年,法国政府异端教派监察机构指出:异端教派的发展令人担忧。打着深度挖掘记忆底层情感的幌子,却带有性暗示色彩的冒牌咨询师越来越多。这类带有教派倾向的“理疗方法”曾一度盛行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先后引发1800项官方调查,共提出超过70项“强奸或乱伦”的指控,但几乎所有指控在后期调查中被判不成立。然而这些指控又很难被驳斥,因为控辩双方“各执一词”,并且指控方深信自己在幼年时被虐待或侵犯。
这些所谓的精神导师,仅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浅表内容启发(例如:家庭是神经官能症最好的温床),就毋庸置疑地认为家庭组织本质上是有害的,是道德败坏、堕落的大熔炉。这一结论虽然简短,却足以被某些脆弱人群所接受。此外,专家们普遍赞同这样一个观点:当心理咨询师试图将“病人”与其家庭分离的时候,当他把自己塑造成是“病人”与外界那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之间最后的防线时,“病人”将面临精神被操控的风险。
现代企业中的心理咨询
6月的一天早上,波尔多阳光明媚,然而会议室里的气氛却带有一丝凉意。由于所在公司将与另一家公司合并,数十名员工正在接受心理咨询。站在他们面前的是著名的心理咨询师让-克里斯多夫·巴莱利。他的工作内容是:对症下药,让每个人都能够从积极乐观的角度出发看待这一新变化,顺利度过这一新阶段。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整个大厅中都弥漫着怀疑和不信任的情绪。让-克里斯多夫·巴莱利在前一天晚上就预感到将会发生这样的状况,“明天,我必须要态度坚决,并且要绝对积极乐观。”
幸运的是,这位45岁的心理治疗师英俊帅气,充满激情,浑身都散发出“积极和乐观”,仿佛这是他与生俱来的一部分。2009年,他创办了法国肯定式探询研究院(Ifai):这是一家顾问公司,其工作方式直接借鉴于“肯定心理学”理论。“肯定式探询”理论侧重点在于从优势和长处出发,其操作非常系统化——会见公司高管,与最积极的员工组成“导航小组”,详细制定人力期望规划,创建“计划团队”以便执行公司最终人事安排。最后,Ifai还有一个小花招:让员工们各自结成对,互相讲述在公司里总结出的一条宝贵经验,或是经历的一段“个人成功故事”。下午,巴莱利将这些故事重建,来激发公司职员的集体观念,使他们意识到他们分享着共同的价值观,尽管他们一直忽略这一事实。这些价值观会产生切实可行的建议,成为公司未来重组的坚实基础。
Ifai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公司利润也从2009年的18万欧元攀升到2010年的25万欧元,在未来两年内更有望实现利润翻番,达到50万欧元。Ifai的合作伙伴包括米其林公司、法国官方就业指导网站ANPE、法国圣戈班集团、法国家庭补助金机构等等。连法国国家海军也向Ifai伸出了橄榄枝,并在事后给Ifai的感谢信中写道:“我们从没想到过要在心理顾问的理论上浪费时间,然而,彼此交流成功经验,确实使我们自下而上地团结起来,贵公司的方法是正确有效的。”
但是今天,在波尔多,那份信任感却姗姗来迟。参与者们直接表达了不满。“这会议有什么用啊?”为公司工作了23年的约瑟夫抱怨道。巴莱利没有气馁,用耐心,微笑和言语鼓励着大家彼此敞开心扉,进行“公平、公道、互惠”的交流。渐渐地,壁垒消除了,就连那些反对者也开始变得合作起来。1小时后,包括约瑟夫在内的每个人都找到了可与伙伴分享的成功故事。时间分分钟过去,记录会议讨论内容的大本子上反复出现着几个词汇:公平、质量、激情、团结。这些将构建成公司“共同计划”的关键词。
最后,巴莱利要求每位成员在30张卡片中选出最能表达当下精神状态的一张。约瑟夫也踊跃地加入,选了一张伫立在茫茫大海的灯塔卡:“不管怎样,这次公司合并势在必行。”就是这个约瑟夫,3小时以前还在大声地质问:“我们到底在这儿干什么?”
[译自法国《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