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圈里的骚动

2011-12-29法兰克.塔多伊斯兹杨杰

海外文摘 2011年12期

  动物行为专家为了改善猪的养殖方式,试图破译其语言和感觉世界的奥秘。遗传学家们对此抱有非常大的期望,希望能够据此把更多动物驯化成供食用的牲畜。
  
  德国小城杜蒙斯多夫一切如常:花草树木青翠欲滴,湖水清澈见底。但在这个一片田园风光的小城里,却有一帮人想着理解猪的语言。动物行为专家桑德拉带着记录仪器来到当地专供动物研究之用的养猪场,像记者一样拿着麦克风凑到猪的鼻子下方。她相信,这些动物会给她答案。
  这种做法确实可行。因为猪是一种好奇心非常重而且乐于交流的动物,人们若想破解它们的语言,首先要做的是分清它们的发音。为此,桑德拉和她的同事一起开发了一个软件,把动物喉咙发出的咕咕声在电脑上转化为彩色的数值。“通过对它们声音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动物的健康状况。”桑德拉说。
  许多人认为,当猪发出低沉的声音时表示它们感觉良好。但桑德拉经过观察认为事实恰恰相反:当母猪与猪仔在一起时,这种声音并不多见;只有当猪感到不满时,它们才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当猪群特别拥挤或者饿了渴了时,它们的声音则比较紧张。
  为了弄清楚牛和猪的情感世界,罗斯托克大学把全德国所有动物行为项目研究成果汇集到一起。农民们和养殖企业对这些研究的成果非常感兴趣。有时猪会厮打在一起,比如当有陌生的猪进入某个猪群时,专家们的成果有可能让猪们和谐相处。
  猪群的骚动斗殴会给养殖农户和养殖企业带来很大的浪费和损失。经常打架会使猪的性格变得急躁,不容易长膘,间接增加养殖人的时间成本和饲料成本。桑德拉看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性:“估测猪的良好情绪——并在适当的时候推动其情绪的变化。”桑德拉积累了大量猪群发出的声音数据:猪群在打架之前,常常会发出刺耳的低频哼叫;如果声音频率提高,则表明气氛很紧张;如果出现长时间大声尖叫,则说明猪群的矛盾已进一步激化。猪群发生骚动之前,它们的的声音会逐步升级。桑德拉非常有信心把它们的声音破译出来。未来,其研究成果可能用于猪圈预警系统的制作。
  事实上,动物行为研究专家们的野心不只局限于发现并控制猪群的打架现象,他们希望了解所有圈养动物的攻击和社交行为。基尔大学动物学家克里特的团队通过监控录像研究了实验基地里大约1200头猪的行为,希望找出并剔除那些从猪仔时期就热衷于打架的“暴力分子”,以此给猪群提供安稳的生活环境。
  此外,克里特还对研究狠心抛弃自己孩子的母猪非常感兴趣,“它们毫无征兆地躺在地上,把身下的猪仔压坏甚至压死。”当这些母猪对猪仔们惊慌失措的尖叫无动于衷时,另外一些母猪却在猪圈里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自己那两三百公斤的身躯,以防伤害小猪仔。这种情况该怎么解释呢?那些能够小心对待自己猪仔的母猪身上是否有一种别样的遗传天性?
  不过,到目前为止,研究专家们最为关注的还是食用动物的肉产量。他们想知道是否有专门的基因控制某个猪种群肥肉和瘦肉的比例,以帮助选取瘦肉含量更多的种猪。而寻找动物养殖中的舒适因子,也是他们的工作重点。“我们有两种寻找方式”,罗斯托克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克劳斯说,“一种是通过建造最理想的饲养环境来提高猪的舒适感,另一种是选取能够更适合现有饲养环境的动物个体。”相比之下,动物行为专家们更倾向于寻找动物身上拥有更佳忍耐力和更容易知足的生物特征。为此,生物化学专家贝蒂娜在牛的大脑里寻找舒适因子——从控制感觉的牛大脑中枢里面提取组织样本,然后进行研究和评估。专家们描述了未来猪的特点轮廓:心情始终非常好,对环境感到满意,有浑圆健美的躯体而又不闹腾——这难道是神话中的猪吗?
  除了挑选性格温顺的种群之外,对性情暴躁的动物个体进行抗压训练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桑德拉在实验中证实,用红色的灯光照射会让动物更好地克服冲动。
  [译自德国《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