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词

2011-12-29

南都周刊 2011年2期


  群体依赖症未必坏事
   文_目林寺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
  阿桑,《叶子》,一个逝去的背影,一首凄凉的歌。
  歌唱关乎爱情,但又不仅仅是爱情,它描述的是一种孤单。吃饭、旅行,在许多人看来,本应至少是两个人甚至更多人的事情,如今却只能一个人,于是落寞。落寞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对照前面提到的两个字——“本应”。
  “本应”折射的是个人脑袋里装的观念,是社会文化内化的结果,最后成为一种习性, “要是不怎么样,心理甚至生理都会感到不适”。这也是社会学家韦伯描述的行动的第四种,亦即传统的行动,通过习惯习性的行动。这类行动近乎本能,不考虑目的是否合理,不考虑价值是否合理。
  本应两个人旅行,本应一群人吃饭,本应到年纪就要结婚生子赚大钱……难道一个人就无法旅行?一个人就无法吃饭?一个人就无法逛街跑步上自习?非也非也,这些事儿,都是能够自己做,且也只能自己做的,没人能代替你吃饭,没人能代替你跑步。
  但是由于内心强烈希冀,人的活动应该是群体的,所以好些人不仅单独行动的时候会落寞,甚至没有集体就无法行动。有个词汇叫做“群体依赖症”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根据互动百科网的解释,群体依赖症指的是“一种集体组团做事的现象,组团购物、组团考研,甚至组团找工作,很多人甚至出现了不组团就不成事的习惯。” 尤其在年轻人那里,这些现象尤甚。组团购物、组团考研在高校中已算不得时尚。高校又流行起组团跑步、组团早读、甚至组团找工作……学生们抱怨说:“不组团就没劲去做事。”
  何以如此?何以群体生活会成为年轻人的下意识反应。可能有前面说的人类生活的积累内化,也可能还有年轻人特定的襁褓渴望。可是,都是坏事么?想来也不竟然,多数现象都有其正面的功能。
  有些人,会因此批评年轻人的独立意识差,在这些人看来,世界是个荒漠,每个人都得独自面对各种狂风毒虫,好多事情他人是无法帮忙的。道理是有的,从个体看,每个个人独立意识的强化能够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不过,我们同时也需要肯定向往群体的意识。既然世界已经如此荒凉,为什么不让大家多抱抱团呢?当然,最佳的模式是,一个人也能很好,许多人一起也是不错。
  年轻人这些行为,无论说是稚嫩也好,不够坚强也好,当群体行为越来越多,我们经常抱怨的人际冰冷沟壑或许会被一点一点地填平。
  
  锐词备选
  
  输液迷信
  词汇释义: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等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中国,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
  点评:中国人好效率,怎么有效就怎么来,管他明天又怎样。
  
  三行情书
  词汇释义:“我\\只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才会想你\\那就是呼吸……”爱你,只用三行字来表达,这就是“三行情书”。其来源于日本汉字协会为推广汉字教育而发起的一项诗歌体裁,以某事物为主题,要求作者以60字以内、排列成三句的诗歌形式表现。
  点评:爱\\其实\\不需要字。
  
  学校托拉斯
  词汇释义:名校资源分配不均衡,名校“连锁”办学风生水起,2011年起,北京东城区史家小学、府学胡同小学等6所东城区名校将陆续进驻朝阳区。2008年以来,北师大附中、人大附中等名校也曾在朝阳区开展办学尝试。
  点评:只要能育好下一代,这不见得是坏事。
  
  玻璃女人
  词汇释义:是指外表坚强内心脆弱特别容易受伤的女性。有些女人是玻璃制品,完整时光滑美丽,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美丽。不过玻璃虽然硬度高,但是也容易碎,一旦破碎,锋利无比。
  点评:强调的大概是破碎以后的锋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