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的罪魁
2011-12-29吴佳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39期
找了一大堆资料准备写稿子,但接连的大跌之后,再去作类似的分析有些不合时宜。还是聊一些市场大跌以外的话题,可能好一些。
首先是通胀的话题。
本周国务院常务会议传出资源税将从价征的消息,有人士指这意味着通胀已经得到控制。笔者却认为未必。资源税这时候推出,显然与节能减排的中期目标有关,但最为关键的是,为地方财政增加一个好的税源(资源税是地税),以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相对稳定。这样一来,虽然卖地收入减少,虽然高速公路收费下调,但地方财政不至于太紧张,对相关政策的抵制也会有所缓解。这样一来,是不是对房地产调控可以加大砝码了?有这种可能。
首先从香港市场传出银监会要求信托公司上报与绿城集团有关的房地产信托数据的消息,引发市场震动。这一鲜有先例的做法,应该与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状况有直接关系。目前,许多房地产开发商都是靠着信托产品支撑着,限购继续下去,不知能有几个能熬得过去。今年上半年,绿城的销售只完成了计划的36%,其新项目的去化率(销售套数/总套数)在40%以下,甚至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同期数据,其净资本负债率则高达163%。在众多地产公司中,绿城只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样板。银监会箭指绿城,显然不仅限于绿城,应该是对整个房地产行业风险的警示。
对于房地产行业而言,这只是警示风险,还是化解风险的开始,还是调控会加码的前奏?
如果全球经济放缓我们还会再度出手拯救经济吗?这个显然已经渐渐成为当下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而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关注点应该是:即使出手,救得了吗?
四万亿的刺激计划,表面上看带来了繁荣,但也埋下了祸根。当时为了拉动经济,放弃了经济结构调整的计划,放弃了房地产调控的计划,让经济增长的模式再度回到从前。如果这次要出手,还会再走老路吗?我们还会一错再错吗?
救得了吗?欧美的债务危机背后,是2008年未了危机的延续,是当前救市措施的恶果。对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又何尝不是?高通胀吞噬了民众的财富,又将社会财富再次不公平地进行了分配。在全球多个地区,经济危机已化为社会和经济危机,而此时,弹尽粮绝的多国政府已束手无策。
在欧债危机的讨论上,不能只关注于希腊是否违约,而要刺探到最实质的问题:是否应尊重客观规律,老老实实让社会为前一轮的繁荣埋单?
美联储的QE3为何推不出?国内反对的声音太大了。除了以前提及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之一斥伯南克行径等同叛国外,近日共和党四位大佬联名致信伯南克,要求美联储停止继续干预经济。该信指,没有证据能证明前两次量宽对美国的就业和复苏有帮助,而更多的干预可能使当前问题恶化,或进一步损害美国经济;量宽措施在正面作用不明确的情况下,反而增加了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并引发了更多的动荡。
08年的危机显示,市场走得太过了;为拯救危机而引发出的新的危机,证明政府也走得太过了。目前的困境,也应该引起各国政府的反思。确实,我们躲不开危机,危机只是以其他的方式出现;危机没有走开,只是可能由另外一些人承担了。这样的结果,会使得本身循规蹈矩的人士感到愤怒,他们本身没有错,但却因为他人的错误受到惩罚。在没有其他渠道可以发泄怒气之际,街头暴力会不会因此增加?社会动乱会不会加剧?这些,可能是各国政府要真正考虑的因素。
国内的情况会怎么样?高利贷泛滥是必须正视的,解决不好会酿成大问题;媒体报道的沿海小企业倒闭潮,虽有官方的否认,但从汇丰PMI屡屡走弱看,有几分真;铜突然成为最弱的商品,是不是与中国需求减退有关?
还是回到市场。商品的暴跌走势,挟着08危机时的诡异和恐慌。基本面显然难有净土了,是不是流动性的情况也很不乐观?看来,虽然美联储的扭转操作并不是市场暴跌的起因,但却因为断了市场的资金(QE叫停),成为暴跌的罪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