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广国际巨亏幕后
2011-12-29胡剑龙
财经 2011年6期
2011年3月1日,49岁的陈建臻因涉嫌挪用公款罪及受贿罪,现身于广州市中级法院被告席。此前他担任广东新广国际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新广房产)副董事长,该公司隶属于国有企业广东新广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新广国际),陈建臻则成为新广国际窝案中走上被告席的第一人。
2009年5月起,新广国际巨亏曝光,随后71人受责任追究,27人被移送司法机关,其中包括正厅级的该集团原董事长吴日晶。据官方披露,新广国际造成国家损失达22.94亿元,另有13.64亿元存在重大风险。
吴日晶也成为2010年广东省落马的两名厅级干部之一。广东省纪委透露,吴涉嫌受贿、贪污、失职渎职、诈骗挪用巨额国有银行和企业资金。
新广国际隶属于广东省国资委,由57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重组而成。而今,其位于五羊新城广场21层的办公地,虽然过道里鲜花怒放,但办公室人影冷清。
此前1999年,广东省在香港的窗口企业粤海集团因资不抵债逾90亿港元而被迫重组,成为广东国企史上沉重的一笔。12年一轮回,两家大型国企的兴衰与主事个人命运的沉浮呈现相仿的曲线,正好对应两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
据《财经》记者调查,新广国际此番危机的导火索源于在金融衍生品和大宗商品上的投机,又不断利用信用证等融资工具填补巨额亏损的窟窿,资金链断裂之后,财务黑洞现形。但事由不能简单归咎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长期以来的缺乏内控、盲目投资,早已为新广国际今日的命运埋下伏笔。
目前,吴日晶案正由广东省检察院侦办中,其曾在内部会议上将危机归于内控管理机制的失效。在国资监管的制度架构下,内审失效,外控缺失,由此凸显的监管漏洞前赴后继,可资为鉴。
亏损的投机
新广国际前身为广东国际技术合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东国际实业)。2000年5月12日,广东省委发布省属国有企业资产重组方案,将原来分散由50多个政府部门管理以及其他机构移交的企业共1546户,重组为3个资产经营公司和20个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其中包括广东国际实业。
广东国际实业的资产包多来自当时的省建委和劳动厅,主营业务为工程建设和劳务输出,2001年更名为新广国际。至2007年,新广国际在外劳务人员和外企雇员共2万多人,劳务输出、外企服务等业务稳居广东省第一、全国第三位。
早在2000年6月,时年49岁的广东电白人吴日晶被委以重任,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此后,新广国际人事更迭,但吴日晶的位置始终稳定。
到2008年底,新广国际资金链已经断裂,多笔到期债务无力偿还,不得已向广东省国资委递交《关于新广国际集团资金链危机有关情况的通报》和《关于化解广东新广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债务危机的紧急请示》。是年财务审计报告称,新广国际亏损近8亿元。朝夕之间,一家风光无比的省属国企跌落至破产边缘。
到2009年1月24日,广东省国资委发文,将新广国际交由广新外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新外贸)托管,其所有资产、债权债务、人员以及经营管理的决策权悉数归于新东家。当时,吴日晶仍被留任董事长,直至2009年10月被免职。
一位接近新广国际高层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金融衍生品和大宗商品方面的投机是这个事情的导火索。”
据司法材料,早在2005年,新广国际开始涉足电解铜交易,其海外合作伙伴为设立在香港的中华资源(香港)有限公司(China Resources (HongKong) Limited)。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4月9日,注册资本为1万港元。巧合的是,2010年新广国际深陷泥潭时,该公司也于同年底解散。
其部分亏损源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的电解铜投机。自2007年开始,国际资源品,如铁矿石、电煤、原油价格均呈现大幅上升,不少品种价格创下历史最高价。
据新广国际一家债权银行介绍,其中一单生意是,2008年10月,以新广国际名义进口的一批智利出产毛重近200吨的电解铜到上海。然而,在2008年10月的18个交易日里,沪铜跟随国际铜价走势,共有12个跌停,月度跌幅超过40%。以上海期货交易所沪铜主力合约计,2008年电解铜价格年底自当年最高位70000元/吨下跌至22380元/吨,降幅达66%,因而造成巨大损失。
广东明盈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广东明盈)也试图进口电解铜以囤积谋利,但资金缺乏,最终由新广国际出面,向各大银行申请了额度巨大的信用证。相关损失目前无确切数目。
据有关部门调查,大宗商品交易导致新广国际损失近亿元,令其本已虚弱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
“灰色”信用证
财务状况原本不佳的新广国际,何以筹集巨额资金投资?一方面源于当时宽松的货币政策,省属企业的金字招牌,也为其开具信用证提供了保障。
信用证是指开证银行应申请人的要求并按其指示向第三方开立的载有一定金额的、在一定的期限内凭符合规定的单据付款的书面保证文件。以虚假贸易为名进行信用证融资的手法,较为常见。
广州市中山大道西183号15层,是广州海峻化工有限公司(下称广州海峻)登记办公地址所在。当2月23日《财经》记者造访此处时,从保安处得知该公司已于两年之前搬走。
新广国际旗下亦有企业从事国际贸易,2007年之前,其与广州海峻、中南创展等企业在此业务上有正常合作。代理过新广国际官司的法律人士透露,新广国际曾将部分进出口业务转包给中南创展实际控制人陈自业,这为后来滥觞的信用证开具埋下伏笔。
之后的2007年,大宗商品价格蹿升,正常的贸易业务转向投机,信用证开具也开始逾越法律边界,而广州海峻则是其中的参与者之一。
广州海峻主营化学品的批发及进出口贸易。1972年生于汕头的蔡显国在2007年出资410万元后成为广州海峻大股东。与蔡显国一样,广东中南创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南创展)及其实际控制人陈自业、广东明盈及其实际控制人金俞伯和王磊等人,和吴日晶之间形成了一个小圈子,而信用证则是连接这个利益共同体的工具之一。
在新广国际被托管三个月之后,广东省公安厅以涉嫌信用证诈骗对上述公司和人员立案侦查。广东省纪委亦对外透露,吴日晶伙同新广国际财务部总经理冯志标及他人,以虚假对外贸易骗开信用证和银行承兑票的方式,涉嫌共同挪用新广国际资金超亿元。
据接近案情的核心人士透露,在未发生实际贸易的情况下,新广国际与贸易伙伴签订虚假进出口合同后,向银行申请开出信用证,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为填补投资所需的资金缺口,便“以新还旧”,不断地循环开证以套取现金,这样就有一笔流动资金长期在手。而在新广国际的资金链断裂后,这一“灰色方法”也露出马脚。
代开信用证亦带来大量损失。新广国际、广州海峻与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广州分行(下称浦发行广州分行)之间的债务纠纷,揭开新广国际代开信用证案一角。
2008年5月16日,浦发行广州分行与广州海峻签署协议提供人民币2亿元最高综合授信额度,用途为人民币贷款、开立保函、开立信用证,期限为2008年5月16日至2009年5月5日。
同日,浦发行广州分行与新广国际签订《最高额保证合同》,约定由新广国际提供担保,浦发行广州分行在上述期限内向广州海峻提供授信。
2008年9月,浦发行广州分行向广州海峻开立远期跟单信用证,金额为4516500美元,保证金为20%,由新广国际提供保证担保。同日,广州海峻提交开证申请书,内容与开立信用证协议一致。应申请,银行方开立不可撤销远期跟单信用证,不久进行了承兑。
但2008年底,该信用证到期,广州海峻并未付款,导致银行方面垫款人民币2440万元,新广国际则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而这仅仅是其所涉多宗信用证纠纷的一例。
司法材料显示,广州海峻涉嫌参与中南创展、广东明盈等公司及其实际控制人诈骗新广国际巨额国有资产,以及利用新广国际的信用实施信用证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