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评论
2011-12-29
财经 2011年24期
谨慎对待人民币国际化
(《财经》2011年第23期“货币新世界”)
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至少包括本币大量输出、完全可自由兑换、灵活的汇率制度等。然而现阶段,中国并不具备这些条件。而且,人民币过快国际化将有积累外汇储备、加剧通胀、破坏货币政策独立性之虞。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意味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经济金融政策也将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日本20世纪80年代过快推进日元国际化的教训仍历历在目。
事实上,国际货币体系仍将在美元、欧元和日元的“动荡三角”中运行相当长一段时间,另一角的加入仍有待时日。人民币国际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其首要任务是要增加人民币的国际供给,那么中国如何向世界“制度化”地输出人民币?
北京 江平
警惕利益集团炒作企业困境
(《财经》2011年第23期“中小企业困境真相”)
中小企业是困难,但到底有多困难,目前政府说不清楚,媒体更是盲目炒作。融资问题是关键之一,但绝不是有了钱就万事大吉。
应警惕一些利益集团炒作当前中小企业困难,倒逼中央放宽货币政策、打开银行放贷的闸门。目前,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和银行信贷总量已经远超实体经济的需求,只要国内金融体制不改变、世界经济不改善、金融房地产与制造业巨大的利润差距不缩小,即使再怎么增加信贷总量,这些钱也不会有多少落到真正干实业的中小企业手中,反而会通过各种既有的渠道迅速变成游资热钱投入到各种炒作之中,从而进一步加剧当前高通胀、低增长的经济困局。
北京 李靖岩
辛亥百年与木桶上的社会
(《财经》2011年第23期“木桶上的社会”)
自鸦片战争后,大清朝野就要不要学习西方实行宪政整整辩论了60余年还未有结论,但这期间日本完成了明治维新一举成为远东第一强国。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提出“保中华,不保大清国”,令光绪帝犹豫不决。在类似抉择中,遍观世界近现代史只有日本作出了正确选择,而大清国及百年后的匈牙利等东欧的统治者都没想明白:在“多事存亡之秋”只有先让国家走上宪政民主之路、只有将国民的利益置于统治者的利益之上,才能保住手中的政权。
最坏的历史是腐败暴政与暴力革命之间的不断循环,古今中外的统治者大都会读些史书,但又有几人读出了“保障法制、民主、公民自由”的真意。
上海 温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