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女姜

2011-12-29西江月

财经 2011年29期

  有些姓氏异字同音,还有的姓氏发音易与别字混淆,人们在口头交流时往往就使用简单的“标注”,比如“弓长张”“木子李”“走肖赵”之类。但本无意义的标注,却让明代一个官员免于刑戮。
  刘呆斋是永乐年间的翰林学士,他的父亲石潭先生刘髦也是当时的名士。刘髦娶了一位刘姓村女为妾,也就是刘呆斋的生母。中国历代严禁同姓结婚,刘髦死后,他同姓为婚的事被人揭发,于是刘呆斋兄弟三人“俱坐诏狱”。最后有人想出一策,说两人本非同姓,盖“卯金”刘()娶了“卯田”留也。刘留异姓,通婚非罪,这件事才算化解。
  这本是正旨之外的一段闲话。在姓氏标注法中,还有一种叫“美女姜”,是为了与“江”姓区别,但是一部春秋史中,却真有众多的“美女姜”。《诗经》中“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说的就是宣姜,此外还有哀姜、棠姜、文姜、武姜等等。据史、诗看来,诸姜都是美女,足称“美女姜”三字:莫非“姜”的本义就是美女?
  “姜”的本义,是河流的名字,居于姜水的人们以姜为氏,近代以来有学者认为“姜”与“羌”有关,可能是羌族别支。至少“姜”与美女没有必然联系。
  春秋之际,女子生下三月就被命名,比如孔子之母名徵在,齐景公的夫人名重,宋平公的嬖妾名弃。这种女子婚前的“名”,可以视做“小字”。礼记曰“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女子出嫁以前的闺名,轻易不为外人道,只在介绍婚姻时用。闺名,是春秋女子的隐私。但名字毕竟还具有社会功能,当人们明确地指定某一位女子时,必然会有约定的称呼。女子长大,许嫁而笄,就起了字,是专门被人称谓的。春秋惯例,在娘家的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即为字。依此例,齐国的姜姓女子,排行第二,即为“仲姜”;鲁国的姬姓女子,排行第三,即称“叔姬”。《左传》开篇第一句就提到“惠公元妃孟子”,此孟子非彼孟子:宋国本是殷商后裔,子姓,宋国的女子排行老大,即为孟子。
  出嫁以后,女子的名字发生了变化。常见乃以夫国冠于娘家姓前,鲁国女子嫁到秦国,则名秦姬。也有以丈夫的谥号冠于娘家姓前,宣姜就是齐国女子嫁给了卫宣公。其时男人概不称姓,唯称氏,所以也有将夫家之氏冠于娘家的姓前。《左传》记载秦穆公的女儿嫁给了晋怀公,秦国嬴姓,出嫁以后就称怀嬴。
  提及秦穆公嫁女,又有一段闲话。有两个词牌,《忆秦娥》与《凤凰台上忆吹箫》,说的都是秦穆公小女儿的故事。传说她小字弄玉,嫁给擅吹箫的仙人萧史,萧史教弄玉吹箫学凤,在秦穆公造的凤凰台上吹奏,引来金龙玉凤,萧史乘龙,弄玉驾凤,双双乘云飞去,这便是“乘龙快婿”典故由来。弄玉是传说中的人物,名字不见史籍,而怀嬴这位秦娥,也为后世留下了“秦晋之好”的典故,婚姻政治由此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不断上演,构成正史的重要部分。
  晋国历史上还有一位著名的“大戎狐姬”,她是晋文公重耳的母亲,其名字向来被误解。大,乃与小相别,她妹妹称“小戎子”;戎,乃娘家所在之国;狐,表明她是周室公子狐的后裔;姬,仍然是她的姓。但此后中国历史上,常以“姬”称美女,“姜”字却与美女无缘。究其因,可能是姬家女子远多于姜家女儿。“姬”字逸出母姓之外,被广泛地称呼女性,也许可以从晋献公另娶的“骊姬”开始。“骊”字乃因母族为“骊戎”,是居住在中原的不同于华夏文明的部落,她的娘家显然与周室姬姓无关。也许,此时“姬”字已经有了日后的意义。
  至晚始于春秋的这种女子命名原则,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很久,今日犹存绕梁余音。很长一段时期,女子出嫁前有个“阿翠”“阿花”的小字,出嫁以后以夫姓冠于娘家姓前,称某某氏,一如歇后语:“姓何的嫁给姓郑的,正合适(郑何氏)”。这就是传统的延续。
  民国以后,妇女渐渐进入社会,“郑何氏”这样的名字显然不能适应需要,于是与男人相同的名与字被女性们普遍使用。这在女性名字史上,称得上一场革命。这场名字革命虽然来得晚,但却相当彻底,几乎一举扭转了女性几千年来不公平的名字。今天从一位女性的名字上,已经看不出她的婚姻状态。
  “美女姜”三字只是姓氏的标注,但若遇见一位虬髯大汉,自称“美女姜”,也确实令人愕然噱。
   作者为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