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实现民资升级

2011-12-29冯兴元

财经 2011年29期

  温州是中国民间资本和民间金融最为活跃的地区,可以说是中国民营企业资本自由和经营状况的晴雨表。该地发生民间金融危机,难免震惊“朝野”。进一步深挖温州民间金融危机的根源,可以说这场危机有其宏观、中观与微观背景。
  宏观背景是通胀高企,也就是货币危机。在处理货币危机时,政府一方面对财政支出包括扩张,另一方面推行严厉的宏观调控。政府主要通过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控制存贷比等手段紧缩货币,导致不仅小微企业信贷难、资金链紧张加剧,最终导致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引起市场恐慌,引致进一步的连锁效应。
  中观背景是产业升级。温州地区的传统主导产业式微,产品成本高企,价格总体上趋向下滑;经济结构尚未完成转型和升级;同时,政府对其他产业的进入管制导致投资渠道少。这包括政府对基础产业的行政垄断,国进民退,大城市房地产业的限购等。
  微观背景是企业资本转移。鉴于上述传统产业风光不再,企业主寻找转型或升级,较大部分的产业资本需要大量撤出传统产业,要么需要转向新的产业,要么转为金融资本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最初主要从事最末端的纽扣、衣领等生产,随着资金规模的积累,走向更多的民间资本运作是必然。由于正规金融部门由国家主导,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民间资本的兴起是一种必然。
  在政府支持下,温州政府已稳定了金融局面,消除了市场恐慌,但隐患犹在。外国人可能很难理解,为什么企业主负了巨额债务要潜逃?企业只要没有欺诈行为,完全可以依法申请破产保护,自然人也可申请个人或家庭破产保护。但我国企业主集资负债后的前景一般不妙,只要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吸收了资金并支付了回报,无论企业是否真正吸收了“存款”,均可根据国务院《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判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只要金额重大,涉及诈骗行为,就可判处“集资诈骗”。这需对“存款”进行进一步限定。
  与此同时,大量的温州民间资本还需要出路。需减少管制,打破基础行业的行政垄断和停止“国进民退”;央行应结束以维持高存款准备率为主的信贷紧缩政策,取而代之以利率市场化,使银行能做到风险定价,使信贷资金的使用者能反映真实资金成本,使中小企业的资金可得性能得以改善;需以核准制来替代审批制,鼓励民资设立私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需大力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鼓励民资设立和参与更多的私募股权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使一些产业资本能退出一些已经不经济的传统行业,转化为金融资本,通过私募股权基金或产业投资基金投放到新的产业,实现产业转型。
  作者为天则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