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互助学习小组的班级管理模式探索
2011-12-29张克伟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传统的班级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竞争的、潜在的或明显的敌对关系。因此,作为班主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协调同学关系,建立起一个有着较高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
有的老师认为,凭我个人的力量,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几十个小毛孩组织在一起。可能有一些班主任做到了,但这是劳心劳力的方法,是一种效率较低的做法。仅凭班主任个人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班级是很难经得起考验的。作为一个班级的重要支柱,班主任应该依靠班级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团结互助、有着共同目标的班集体。
在探索班集体建设中,我发现了一条比较切实可行而且又比较容易操作的方法,那就是通过自主互助学习小组的形式,构建和谐班集体,提升班级凝聚力。我将它分成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分组
根据学生数量、特点和兴趣等将班级分成各学习小组——可以自由组合,班主任给予适当的指导(这个组合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相对稳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后,可适当调整)。小组的每个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激励、互相评价。这样,变孤立的学习为合作的学习,变个人行为为集体行为,既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弘扬了友爱互助的精神,同时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我运用这种方法,将班级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学习主动性较好者两名,为“召集者”;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较差者两名,为“督导”;其余为一般同学。在两名“督导”的监督下,在专业和文化课方面的一些学习举措,比如专业技能的训练,文化理论的读、背、默都得到了极好的落实。而学习中的难点、重点,在两位“召集者”的带领下,也逐步得到解决。班主任只须每周招集六个小组的负责人一次,给予学习上、管理上的辅导,最后由他们落实到位。通过一段时间实践,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学习习惯,甚至连行为习惯都得到了改善。不仅如此,每个小组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展开了良性竞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不再仅仅是为了一己之利而闹得不可开交。他们互相鼓励,互相监督,逐步走出个人狭小的圈子,融入到小组中来。
第二步,重组
为了避免出现学生过多的强调“小圈子”,每过一个月,可允许每组两位同学跳出“圈子”,重新组合。这两位同学要在对方的邀请下,并经本人同意,才可交换。这种交换,可能是交换方法,可能是交换经验,也可能是交换成果,有时还可能是教训。但也可能是同学逃离矛盾,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做好协调工作,班主任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比较妥当的方法解决矛盾,树立威信。我把这种交换称之为“挂职锻炼”,但这两位同学最终是去是留,由他们自己商量决定。
这样一来,早读课、自习课,午间休息、晚上就寝,甚至其他老师的课堂上都有人在尽班主任应尽的义务。魏书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凡是学生能做的事,教师绝不参与。放手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才能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将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班级才更具有凝聚力,更具有班级的特点,班主任也就更具魅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才会慢慢地走进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来。
第三步,推广
和任课老师协作,将“小组学习法”推广到各门功课中去。这时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已经驾轻就熟,学生很快适应了角色的转变,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将“学习小组”推广后,我发现又解决了其他一些潜在的问题,有的同学在这门功课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到了另一门课上,他有可能成为佼佼者,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这门学科中是“督导”,到另一门学科中就有可能变成了“召集者”。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弥补,就更愿意学习了。
第四步,拓展
定期开展活动,如餐饮、导游技能竞赛,朗诵比赛,外语话剧演出,征文比赛,书法比赛等,各组同学互帮互助,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事实证明,学生尽管知识水平有相当局限性,但是当其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便会产生极大动力。学生头脑灵活,很少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在自主与互助学习中,常常颇有创意,颇为前卫的思想带入课堂。有时还会突发奇想,对同一问题从不同方面去思考,这正应了辐散型思维方式。在自主与互助学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往往是自己最想解决的难点,容易引起同龄人的共鸣。学生找到了自信,自然将主要精力都放到学习中去,其他方面的“坏”事情也就自然减少了。这给班主任管理班级带来极大的帮助,实际上把班主任从繁重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了。不仅如此,在每周一次的师生“见面会”上,学生和老师互通有无,畅所欲言,学生和任课老师的关系进一步和谐,距离进一步拉近,课堂氛围也就更好了。
通过一年尝试性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不仅如此,班级的凝聚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在学习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在生活中,学生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间的协作去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班级就慢慢变成了学生们自己的天地,它不再是班主任的“一言堂”,学生不再是客人,不再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他们更愿意自己去“装扮”这个美丽的地方。良好的班集体已经养成,班主任再也用不着事事亲力亲为。
班主任的责任就是为学生创造互相帮助的环境,毋须越俎代庖,只需加以协调。通过自主互助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身上,还可以从同学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得到更多的帮助,然后再去帮助其他更多的学生。这样,在班级中,就不再是班主任一个教师管理班级,而是一大群“教师”在打理这个大家庭。
(江苏省惠山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