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自主学习”模式设计说明
2011-12-29张明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一、模式框架
自主学习模式框架:学生:有效预习——交流展示——检测反馈——归纳总结——应用创新;教师:精心准备——答疑解惑——梳理要点——巩固提升——激活思维。
二、适用范围
本模式设计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教师更有针对性的实施精细化教学,提升教学实效,培养出具备解决问题能力和具有创新思维品质的学生。适用各年龄段各个学科的教学,但对刚升入小学的同学需降低难度,随着识字量的增大,教师要尽量放手,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设计好预习提纲,指导学生预习使用。建议使用学案完成本模式,教师要在以往集体备课形式上有所突破,使其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最终目的在于集体备课后形成能够引领学生高效学习的学案。
三、操作建议与实现途径
1. 有效预习
(1)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由学生通过感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总结概括出基本知识,找出不懂的问题,提出质疑。可以帮助学生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提高学习新知识的效率;巩固所学的知识;扭转被动学习的局面;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操作建议。预习应由教师部署逐步变成学生自觉。预习提纲应提前下发给学生,保证学生在课前或上课后几分钟内完成预习内容,建议给出专门时间预习。学生预习的内容可以是:①浏览教材;②找出本节应掌握的预备知识,并复习、巩固和补习这些知识;③编写本书的内容提要——做预习笔记;④确定本书的重点和难点;⑤找出上课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可用彩笔勾出。⑥独立完成相关练习,筛选出不懂的题目。对于不懂的问题,可以在同学之间交流解决(不是抄袭),如果不能解决就等待老师上课讲解。
(3)实现途径。①编制预习提纲。预习提纲需要教师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编制出适合孩子的、有特色的预习提纲(导学案)。预习提纲的编写要以课标和考纲为依据。在预习课上,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完全以问题的形式编在预习提纲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纲可依,而不是盲目的、漫无目的的自学。关于预习问题的设置,可根据内容的特点,设置成填空、判断、选择、计算、证明、作图、阅读理解等多种形式,增加学生预习的趣味性。②老师要做好预习指导。当学生们进行预习的时候,老师要参与到各小组中去,对孩子们的预习情况,通过观察、提问、询问,了解孩子们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遇到共性疑难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点拨,帮助学生渡过预习难关,顺利完成预习任务。③预习的效果要反馈,老师要搜集好预习中出现的疑难。预习中老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要进行检查,如果教师不管学生预习结果如何,顺其自然,结果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反而会使学生认为预习是多余的,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预习结果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另一方面,对学生预习的结果做出肯定的评价。哪些问题出错率高?哪些问题遇到的困难比较大?这些内容将是讨论交流中的重点,使我们的课做到有的放矢。
2. 交流展示
(1)意图。交流预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解决存在的困惑。帮助学生反思补充知识,有助于使认知较全面、准确。对学习内容进一步深挖掘,巩固和提升。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升华,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2)操作建议。这是教师有目的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过程,一定兼顾学生的充分思考和教师的高效引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学案上记学习笔记和重要的学习过程。首先以小组为单位对预习情况汇报,提出自己的困惑,全体同学深入思考一同解决,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担任起主持者、指导者、督导者的角色。教师要推动交流深入持续下去,要清楚讨论交流的内容,把握学生与小组交流的质量与水平,帮助学生把握问题的方向,促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深化思维,全员参与。通过组内、全班的展示和交流,通过形式多种多样的师生、生生的互动学习,感受交流,根据学习进程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最后达成共识。
(3)实现途径。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师生讨论、演示等达到学习目标。
3. 检测反馈
①意图: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梳理要点,查漏补缺,使全体学生达到学习目标。②操作建议与实现途径:教师要在学案中精心设计活动或练习题,引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本环节要突出基础性,在演练中进一步检查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通过学生说、写、做实验、演示、完成题签等方式实现。教师要在学生的活动中充分参与其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及时反馈,及时点评,对出现的问题,再通过师生互动等方式进一步完善。特殊说明的是检测反馈环节在课堂上可以分阶段实施,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环节,可根据每个学习目标机动安排。
4. 归纳总结
①意图: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知识系统化,能承前启后。②操作建议与实现途径:在学案中为学生留有归纳总结和质疑的空间。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收获及质疑。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巩固,使新知识更有效地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总结,将知识点与关键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板书。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记忆和理解,包括记录、画线、口述、做笔记、选择要点、列提纲等方法。
5. 创新应用
(1)意图。具有触类旁通、综合联想,有拓展延伸的广迁移和远迁移的功能,创造性应用的功能,具有创新学习的属性,是最有力有效的潜能开发,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方式。不但锻炼学生思维,提高综合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应试能力。
(2)操作建议与实现途径。此环节由检测水平的练习转向复式练习、综合练习、延伸练习,对变式练习要限定时间,综合练习和延伸练习要鼓励学生独创,求异求新,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多变、多思,多题归一。这是发散——聚合——发散的创新思维的练习,是独创的个体学习和合作的集体学习。教师要设计出能应用所学知识的情境题,让学生去探究,实际解决。如果教学容量小,可在课堂上全部完成、交流;课堂容量过大,部分可作为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上交后待教师批改。
(大庆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