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基于职业竞争力导向的高职课程标准建设

2011-12-29徐立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摘要:本文对现阶段高职课程改革中的课程标准建设的内涵作了分析,澄清了相关概念和原则,并对课程标准的框架做了新的调整,给出了作为课标核心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的合理有效的制定方法。
  关键词:高职课程标准;职业竞争力;工作过程;学习领域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阶段,课程改革成为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在具体课程改革中,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该标准用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职业竞争力(创造设计能力)的培养和重要作用,适用于创新型国家和市场经济对职业人才的要求趋势。
  一、内涵分析
  1. 相关概念
  高职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职业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的基本规范和要求的教学文件,它可以分几个层次,即国家层面、地方层面、校园层面。课标是一个教学文件,其中硬性规定和指导意见并重,它应职业需要而生(高职与大学,义务教育不同),是大纲的改进延续,大纲中的知识部分经过选择是可用的,但目标需要另外确立,从而内容和教学组织的跟进成为必然。在提高全面素质的教育大目标下,目标分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施建议部分分为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内容分为学习领域和有目标内容时间构成的主题学习单元。学习领域是理论实践一体的综合性学习任务,课程设计开发课程教学教材设计均与此相关。课程标准是课程设计的阶段性结果总结,是课程开发的执行计划。作为课程标准,是专业设置、专业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后的具体执行方案,可见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2. 职业竞争力导向的课标制定要点
  结合高职培养目标和中国国情现状(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只有获得足够的职业竞争力才能顺利就业。通过课程实现竞争力是课标的基本要求。课标实施要达到让学生不但要完成任务而且要胜任任务,否则提高就业是一句空话。
  (1)主体。参与者应该是教师、专业人员、专家组、行业协会等,教师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课标制定是在大量前期工作后众人智慧之集成。相对而言,教师更了解教学规律和学生心理学习现状,由此形成的亲和力更有利于学习环境下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师在工学结合的连接点上发挥纽带作用,这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教师应常下厂定岗实习,密切关注企业新技术,分析区域内经济需求,了解就业动态和要求,同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以求务实够用。
  (2)四个特色反映。包括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区域特色、校本特色。专业特色是根本,行业是一个经济小环境,在某一专业市场上它是有较大的决定权的,因此行业规则和逻辑理应反映在课标中,至于校本特色,是各专业院校教师课堂层面改造和完善课标的反映,是最具体化的教学方案,明显体现可行性和优势资源的利用,课标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及实际需要,可以使学生工作后适应企业第一线需要,更好满足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就业时更具竞争力。
  (3)发展变动性。以发展眼光看待课标,要发展一线高技能人才,就要跟进职业领域最新的主流核心技术,职业资格标准,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乃至职业能力的完善,新课标的稳定是相对的,按照惯例,三年应该有一个新版本。
  (4)就业导向,工作任务导向。其实质是提高职业竞争力,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涉及以下几点:1)工作过程机构的完整性包括获取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价反馈;2)工作要素的全面性包括任务对象、工具方法、组织人员、成果;3)工作过程知识,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对技术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化感悟和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的统一,其核心必须找到一个学习内容的合适载体,让学生借此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实现交流和沟通,形成综合职业竞争力。
  (5)制定流程。要体现工作条件。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分定位目标、内容设计、说明、实施建议等部分,应该从职业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再到学习情景、学习单元。学习领域设计要依据目标内容(如何工作对应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对象、工具方法劳动组织要求,选择工作任务行动导向)而定。
  二、核心内容制定
  1. 关于内容构架
  课标大体包括总目标、性质思路设计教学目标、理念教学要点、时间、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设备、实训基地等。显得烦琐,抓住课标重点,分成总构思、目标、内容、教学建议四部分,考核和教学资源开发应当列入建议部分。因为,终究考核和资源是因人而异的、灵活的。
  2. 目标体系
  分总体目标和局部目标。前期工作是进行岗位分析(见表1),针对职业岗位选取的优秀工作人员应用头脑风暴法,以能力图表形式对专业所有能力领域和单项能力进行分析定义,形成专业能力图表,其二是对能力进行分析,即列出每一能力领域的技能支撑、知识支撑、态度情感、意志力、目标资源(设备工具材料)要求评价标准等,这是能力目标的具体化,品行目标穿插其中,而品行加能力即为素质,素质提高即意味着职业竞争力。而且其二对后续内容确定,项目选取教学方法起具体引导作用。当然能力领域的分析不仅限于专业能力,还包括基本能力(政治身心法律人文)和职业核心能力(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团队协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发展)。
  3. 内容
  内容基于学习目标。这些内容是以后实施教学必须知道的。基本内容同样从工作分析来,参见表2。列出具体内容要筛选得到子学习领域,是一个更具体的学习任务,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必须分析其对应工作过程、工作任务行动环境、教学组织与实施等要素,并结合学生行动内容,教师传授知识,教学法选择,教件学生成果考核等形成教学单元,其中行动环境和教学资源分析相当重要。
  4. 教学建议
  合理先进的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手段、合适的教材资源可供参考。例如如何针对内容目标选取项目,哪些是必需资源。教学设计、教材设计如何实现学习领域(结构与内容)转换到教学单元(项目教学教和学内容组织和安排)(见表3),必须考虑到教学要素(条件组织流程评价)如何转换,教学单元目标达成依靠项目来实现(有情景任务要求的六步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
  
  参考文献:
  [1]李家瑞.高职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制定要素[J].黄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刘晓欢.高职课程标准基本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材料系)
  基金项目:本文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院级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部分成果,课题编号:10JY00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