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反思
2011-12-29陈杰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摘要: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面对诸多问题,如语文选修课程目标定位、选修课程服务主体、选修课程评价公正性等。要推进新课程,必须很好地审视选修课程实践,在教学方法重构、课程资源选择、课程评价、个性发展、人文教育几个主要方面进行深入反思。
关键词: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现状;反思
一、方法要转变,体系需重构
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一直以来是中国的语文教育家们不倦的追求。古代有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育,现代有陶行知在教育实践中推行“小先生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中学语文界更是掀起了教法探索的高潮,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课堂教学法”等,可谓名家辈出,各领风骚。教法的变革大大地促进了中学语文教育实践的深入推进。
教学方法的转变,不是说前贤们的智慧结晶没有实践意义,而是立于选修课的特殊要求,把视野放在研究“怎么学”上,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角度出发,凸显主体意识,师生共同从主体性出发解读教材,建构起新的课堂结构。
江苏高中语文教师在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重构上做了诸多努力,推行了多种选修课学习方式,如自主研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专题讨论法、活动探究法等。诚然,教师在实践中也必然存在认识上、操作上的误区,比如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敢开口说话;要“合作”学习,学生们就四人一组,叽叽喳喳;一组织探究,学生就舍弃文本,胡说一气,教师不置可否,不辨是非等。
语文教师应逐渐认识,无论哪一种方式,其最终目的是达到“知识的建构”,而知识建构的途径有接受式,也有自主式探究。教师要在选修课教学中不断致力于追求适合选修课程特征的教学形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选修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要协调
“新课标”要求选修课“应该体现基础性,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为了保证学生的共性基础,学生在第一阶段可以在五个系列中任意选修4个模块。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在第二个阶段的若干门课程中任选3门。课程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就是从第二阶段的选修课直接引发的。在江苏高中语文选修课推行之初,因选择的不同,打乱了常规的教学秩序和班级体系,且受到师资和学校条件的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引起了不少问题。
实际上,受高考影响,选修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成必修课,学校为教学的方便和教师的配备,学生选修往往变成学校选修,全校统一安排选修内容,统一分布教学时间。比如我任教的学校就将《唐宋诗词选读》《孔孟选读》《古代散文选读》等纳入教学内容系列,在课堂上进行“必修”。选修课渐渐变了味儿,实际上名存实亡,失去应有之义。
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应当在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设定,是一些特色课的生长点,甚或可以成为一个学校的特色。如何在满足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有效地开展选修课教学,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
三、选修课程评价的公正性需要坚守
课程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选修课程更是如此。开展数年的高中课程改革,国家的课程评价方案至今没有明确,人们至今依然还在翘首以待。
相对于选修课程设置的模糊性,选修课评价更加模糊。课标要求要努力探索新的选修课评价方式,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考虑等,以此促成课程目标的达成。这些要求没有错,但都是笼统的宽泛要求,只有指导意见,没有实施,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地评价。
近年来专家们提出了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过程评价等,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化,教育界正努力用多元评价的方式评价学生,但实际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现实生活中,我们已经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选修课程要很好的推行和实施就要做好两个方面评价,一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二是评价学生能力及正确的发展性。现时期评价的关键是制定这些评价标准上要更明确些、具体些、及时些,使得教与学有足够的信度,确保教与学的质量。
四、语文选修课程要为学生个性发展创设何种空间
选修课程要突出“选”的特征,就是要实现促成学生个性发展的任务。当然人的个性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学校教育,先天条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都是重要的因素。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实施无疑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确实提供了可能。但实际教学中,现实与设想有较大差距,比如在我校选修调查时,备受学生冷落的选修课程是《论语》选读。学生弃选的理由是《论语》难读没意思。充分自由读的选课,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只是满足了学生的片面学习需求。
江苏高中语文选修的实践证明,片面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做法是无法推行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学生缺乏对自己充分认识和对未来发展无法充分衡量,片面强调个性发展,往往等同于放任自流。有资料表明,在选修课程实施很成熟的美国,各类选修课有效推行是靠许多限制来保障的,比如有些课程是修习某科合格者方能选修,有些课程选修须是被确认为资优者,还有诸如教师择优推荐等。
我们在推进选修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到既保证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又要避免矫枉过正,有一定的限制,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构建可操作性的语文选修实施体系,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适度的空间,已迫在眉睫。
五、语文选修课程张扬“人文性”,不要以牺牲知识教学为代价
语文选修课程在实践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毋庸置疑。但在变革时期,语文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协调好两者关系。
比如,讲知识就是强调“工具性”,教师不敢系统传授知识;要体现“人文性”,教师要用大量时间进行文本迁移,淡化对文本的切实理解;阐释自己观点就有可能背上违背自主学习要求的黑锅,于是产生了学生理解都对,教师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现象。基于这些认识,教师往往在知识教学的时间少了,文本“思想性”分析多了。
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指出如果不重视知识教育,很可能使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包括选修课程失掉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最终误入歧途。
参考文献:
[1]魏本亚.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变革、困惑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4).
[2]吴永军.新课程学习方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南通市天星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