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机械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1-12-29耿丽红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摘要:在对中专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后,让我们教师意识到要加速改革机械自动化教育,为制造业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我国劳动力优势向技术创新人才与经营管理创新人才优势的转变。
  关键词:技术模式;能力结构;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进一步适应地方制造业的机械工程创新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培养一大批引领机械自动化发展、具有宽厚的科学和工程知识,较强的工程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系统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良好的人际和职业素质,较强的团队领导和沟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中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要实现这个目标,关键要有新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为主,这是知识经济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创新精神培养,形成具有中专院校特色的机械自动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优化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并重
  机械自动化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工业部门,是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装备部。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与进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国防实力的提高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方法,废除注入式的满堂灌,推行互动式、研讨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由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教育与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通过教学不仅能掌握系统专业知识,而且还能获得独立思考与更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机械自动化水平、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准的提高是中等院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层面,要求既能理论分析,也能设计实现,又能动手操作,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二、人才需求实践性与创新性突出
  机械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工程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等学科高度综合交叉,使机械自动化的思想和方法开始脱离经验的、感性的、偏重于技术的模式,向着自觉的、理性的、逻辑的偏重于功能目标的设计理念发展。通过广泛的社会调研、与企业的交流和讨论,笔者强烈感受到社会对机械自动化应用型人才的强烈需求,以企业需求为依据,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经过充分企业调研,适当压缩那些对企业用处不大的课程内容,以实用为基础。笔者深入企业调研,了解在企业的不同岗位上究竟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专业群的平台课程以及方向课程的教学内容,一切都以就业为导向。我们要改革目前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提到重要位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机械自动化的运行方面,对于机械自动化的工况分析、判断用耳听、手摸等经验方法已经被淘汰,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定量地分析,处理机械自动化的运行信息,准确地分析机械的动力学特性和解决维护问题,提高整个机械自动化的加工精度、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取代工人的劳动,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要适应工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动手参与模拟管理空间。
  三、专业内在的综合性
  随着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新的岗位需求不断出现。要从满足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出发,分析其职业能力结构,按其职业能力、岗位结构设置课程模块。我带领学生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在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时,我始终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改变原来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健全人格,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努力摆脱一般专科院校只学不会引用的束缚,建立以机械自动化“职业能力为主”的课程体系。笔者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内在激情,以形成团队意识与内心体验,以完成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主动转变,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针对机械自动化基础课程设置过多、课时量偏大,为了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在课程体系调整中,除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外,注重“理实一体”,构建学习环境、提供学习信息、组织学习游戏活动、设置体验式环节等,为中专生创造仿真的学习环境与条件。为了让学生适应在岗位群内可转换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我们增强实践技能课程的通用性,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继续学习的能力。
  四、毕业生去向的广泛性
  从目前的状况看培养机械自动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娴熟的操作技能,这样的学生才能够有条件在工作岗位中充分施展才能。中专生机械自动化培养是一个是实实在在的专业,大到万吨巨轮,小到移动电话,高精到航天飞机,普通到曲别针的制造,都离不开该类人才。而且,机械自动化专业还具有通用性的优势,并非只有机械行业才需要机械专业人才,任何行业,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研发性单位,只要使用设备、生产线,就要给机械专业人才用武之地。只要整个社会经济正常发展,该专业毕业生就不乏就业岗位,他们既可以成长为工程师,也能胜任管理岗位。
  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保证中专生创新活动质量的前提,通过实施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使学生具有掌握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宽新市场、服务再创新的素质,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生泽,吴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
  [2]于颖.机械拆装与测绘课程开发和实践[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
  (睢宁县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