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实施养成教育

2011-12-29邰祥林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思想品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首要地位,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良好品质是可以养成的。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就能使教学融洽,也能使学生受用一生。
  良好品质是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形成的,属于非智力因素,包括正确的生活、学习、劳动、人际交流、为人处世等习惯。“养成教育”可以形成一些智力因素,如思考、判断、记忆、计算、联想、理解、发现等;还可以形成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如审美、忍耐、自信、毅力、果断、信仰、价值等。这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构成要素,对人的生活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品质的形成正是思想品德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谈到基本教育时说:“学校教育的课程,只是一种施行教育的材料,从诸君方面来说,是借了这些材料去收得发展身心能力的。诸君在学校里,目的应是教育,不应是授教材。”这些话告诉我们,通过课程这种手段给学生形成一种能力,而不应只留在教材表面上。思想品德课就是通过思想品德的教育而达到形成良好习惯,培养能力的目的。
  思想品德课如何实施“养成教育”呢?纵观思想品德课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思想品德课正是本着良好习惯形成这一原则去编排的。思想品德课涉及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一些细微的事情上引发出一些让学生去思考的问题,从一件学生实际的生活小事让学生去判断,以小见大。因年级的不同,学生面临的问题不同,涉及的教育目标也不同,让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接受不同方面的教育,形成多种品质,思想品德课如此丰富的内容足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但是思想品德的周课时量一般只有两课时,想让学生在两节课里就形成某种良好品质是不可能的。如果思想品德课教学只停留在教材上那就只是简单的说教而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就像前面夏先生所言的观点一样,成为教材的奴隶。那么,如何把思想品德课这个死的教材转化成良好的品德呢?
  在多年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养成教育延伸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学生接受不同学科的学习,除了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外,也是形成良好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也为良好习惯的养成做了智力准备。如语文课中优美的文章陶冶高尚情操;数学课中严密的思考养成精确细致的习惯;音美体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和塑造强健的体魄;劳动课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习惯等。所有的科目都能培养学生动手、思考、自信、克制等方面的能力和习惯。学生诸多良好素质的形成,正是在所有科目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科目不同学生品质种类的形成也不同,只有各学科形成合力,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有效地促其养成良好的品质。
  二、把养成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中
  在班级管理中,最容易进行养成教育。因为班级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效的班级管理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要学会和不同的人处理关系、合作竞争,要学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兼顾,明白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辩证关系等一系列为人处世的方式。例如,遇到春游、运动会、集会和各项比赛活动时,都是加强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好机会,合理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白个人的一言一行都要融合集体,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要服从集体,逐步形成集体主义这种良好品质。特别要在初一年级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初一年级正是长知识、长身体,也是优良品质养成的最好时期,可塑性大。此时,若放任自流,还可能养成恶习,等发现大问题后再教育,就吃“费力不讨好”了。班主任把握时机、掌握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在教育中不断让正确的思想、良好行为习惯意识充实学生头脑,学生就能抵制不良行为的产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把养成教育落实到小事上
  人们的一生绝大多数是在做小事,做好了小事,也就是做好了大事。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养成一开始就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一有不良行为产生,就要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如课前师生的相互问候,就要求学生站立有样,精神饱满。有一次我去上课发现黑板没擦,我也没有去擦,也没有批评学生,就直接在黑板上写字,效果肯定差。事后我让大家讨论谈看法,有学生说影响了上课效果,是值日生的不对。更多的学生认为是大家的错,视而不见,是对错事的冷漠。这件小事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大有效果:擦黑板是举手之劳的事,老师完全可以顺手擦掉,但这样会让一些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久而久之,就会丧失责任心,养成不爱劳动和不负责任的坏习惯。学生间的讨论更加热烈,有关日常行为规范被一一说出,真是小事不小。
  四、把养成教育扩展到家庭和社会的活动中
  一些学生因意志薄弱,控制力差,抵制不了校外的许多不健康、消极东西的影响,思想滑坡,产生不良行为:看不健康书籍、录像、打电子游戏、穿不得体衣装、染发烫发等。这些方面教师和家长要紧密配合,因人施教,分别做工作,提高学生对这些社会现象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感情,磨炼学生的意志,帮助他们克服虚荣心,要他们别忘了含辛茹苦、殷殷盼望的父母,不能只求自己享乐,要端正思想,养成生活节俭、不攀比、不乱花钱的良好习惯。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使校内校外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养成教育得以巩固和发展,达到育人的目标。
  总之,良好习惯的培养,并非仅靠思想品德课上就能解决了的,而应该把养成教育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把养成教育落在实处,让学生处处能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力量和作用,最终形成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