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体育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创造性思维
2011-12-29苟斌强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体育课是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达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开发人潜能的需要,是体育教学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核心地位。
一、加强文明习惯培养,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
文明意识教育应是体育课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之一,应重点抓三个方面:
1. 抓集合训练
包括课前、课中、课结束前的集合,集合要求快、静、齐,强调精神面貌。
2. 讲究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
包括服装整洁,不留长指甲,不随地吐痰,保持场地、器材清洁卫生等。
3. 提倡文明用语,助人为乐
二、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逆向思维就是从常规思维的反面去思考。而一般正常的体育教学规律是正确的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而有目的地从正确动作的反面或错误动作开始,让学生思考,学生有迫切解迷的心理,更能激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比如,教“前滚翻”时,教师用一方块作滚动实践,当然不会滚动,抓住这一时机,启发学生仔细观察与思考,学生不难想到圆球或圆形物体容易滚动,人体团得越圆越容易滚动,悟出了前滚翻正确的动作原理,从反向思维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捷径,促进了逆向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强健康意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中学生处在生长发育时期,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如不正确的身体姿势会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对学生中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姿势不正确或故意模仿所造成的不正确姿势应讲明危害性。
三、加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体育课中不安全因素比较多。我认为不少伤害事故都是来自学生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体育课中应对学生进行“三爱”教育:
1. 爱自己
加强自我保护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方法,了解一般运动操作处理。练习前必须检查自身和场地器材不安全因素,树立安全第一意识。
2. 爱别人
加强保护和帮助动作训练。让学生学会保护与帮助的方法,树立将他人安全放在心上的责任意识。
3. 爱器材
教会学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布置、收拾器材,保养场地、器材设备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个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和机会,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
(1)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教“弯道跑”技术时让学生在弯道上跑了以后,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身体向内倾斜是物理中学习的离心力原理。(2)通过设疑、提问等手段,发展思维。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道德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水准
体育课中内容多样化,最直观。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最容易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往往通过一个具体的练习,就能觉察出学生的不同性格、能力、气质、兴趣等各种心理特征。如有些独生子女身体素质较好,但怕吃苦、动手能力差、性格倔强等。作为体育教师就应主动承担起调节学生个体的任务,把它作为分内之事,不要作为额外负担,应把体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和道德意识培养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学生的优点,来逐步克服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情绪的调节。根据教材的特点,采用“定时、定量、定强度、定具体细节要求”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启发学生在身体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坚持练习。树立好的典型,正确进行评价,对特殊学生区别对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果断、机智、诚实、胜不骄败不馁、勇于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学生集体行为习惯对自身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并起到约束、促进、巩固和发展作用。相反,则给不良行为习惯带来市场。体育课上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1)严格课堂常规。(2)严密课的组织。抓住突发事件,及时进行教育。严密课的组织对学生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队伍调动这条主线,做到备课一定要备队伍调动。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迅速、整齐、守纪、集体协同动作的习惯。坚决反对组织松散、不服从指挥、拖拖拉拉等现象。体育课中突发事件比较多。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对好的行为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不良倾向必须严肃批评。让学生分清是非界线,提高明辨是非能力。让学生在温暖、愉快的集体氛围中,奋发向上,健康成长。(3)严肃班风,发挥集体作用,不断提高要求。体育教学需要一个好的班风,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作用来对每个成员进行帮助教育。同时也要利用良好的集体舆论引导和帮助学生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启发和教育学生要敢于同各种不良倾向和行为作斗争,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学生个人行为习惯和集体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反复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要为行为习惯的养成营造一个好的集体氛围,从而对学生行为习惯起到约束和促进作用。通过树立榜样、纪律约束、反复训练、不断提高要求等手段达到教育目的,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同时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为学生作表率,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实践证明,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与无目的、无计划的流于简单技能教学,其效率和效果都是明显不同的。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才学得生动活泼,学习主动性才会明显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落实,教学效果就会提高。
(通渭县义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