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创造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1-12-29王健全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研究表明,形象、直觉、灵感思维在人的创造思维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审美能力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起着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的桥梁和中介作用,它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法国数学家彭加勒认为,数学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功能的综合。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就必定既是善于严格思维,又善于不严格思维的人。这实质是说在数学创造发明的过程中,既包含非逻辑思维,也含有逻辑思维,且非逻辑思维占据优势,是逻辑思维主导下的非逻辑思维,两种思维的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和作用,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数学的创造发明过程往往是先通过形象、直觉、灵感、审美等非逻辑思维迅速找出问题的突破口,再通过逻辑思维做出严格的证明。非逻辑思维是打开数学创造大门的钥匙。数学王子高斯认为,“发现和创新比命题论证更为重要”,因为一旦抓到真理之后,进行证明往往只是时间问题。许多数学家总结发现真理的过程是“长期积累,偶尔得之”“大胆猜想,严格论证”,这就说明数学真理的发现取决于非逻辑思维,而真理的论证则取决于逻辑思维。如当代数学家纳尔逊1983年指出:“与一般n维空间不同,在四维空间中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的微分结构。”四维空间的这一奇妙性质,立刻轰动整个数学界,没有很好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做出这样的判断是难以设想的。再如,非欧几何学的建立,完全是人们追求简单美的结果,这说明有美感才会有数学创造。中学数学虽然对社会来讲,一般不会有客观上的创新结果,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对于培养其创造素质是极为有利的。长期以来,人们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过分偏重于演绎推理,过分强调形式论证的严密逻辑性的严格作用。
  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揭示思维过程,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利用数学中的“形”,创造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觉思维训练,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猜想的训练,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思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语言可促进思维,深化思维,思维又可创造语言。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如数的发展产生了复数语言,而复数语言的发展又产生了复变函数论这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数学学科。数学语言所表达的创造性的数学思维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数学语言具有准确、抽象、简练和符号化等特点。它的准确性可以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品格,它的抽象性有利于学生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的培养,它的简练和符号化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概括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思维。一个公式、一个图形胜过一打说明,符号公式的和谐与简洁美,有利于学生记忆、有利于分析问题、有利于计算和逻辑论证。一个人没有很好的数学语言能力,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创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学就是传播数学语言,要把数学当做一门特殊的语言来研究,要确立数学语言培养的观念。重视符号图式的表示和运用以及知识网络纵横交错的联系,如会用符号语言列方程解应用题;会用函数语言描述运动模型;会用逻辑语言论证;会用计算机语言指导计算。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还存在着不重视数学语言培养的现象,如有的学生对数学问题表述不清、认识模糊,这一问题较为严重地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用数学语言分析和解决量与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数学创造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三、开展创新教育
  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能促进数学创造,甚至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则会阻碍和干扰数学学习和创造。许多人有较好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条件,但没有成才,究其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人的创造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承担着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非智力因素在创造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
  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从培养人才来看,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才会产生高效的创造效应。
  (通渭县通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