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艺术
2011-12-29苟军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履行教学职责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两种语体,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规律,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代替的。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性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二是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二、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学生情,启发学生疑,引发学生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桂林山水》一文教学中,教师先以充满深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优美的朗读中展开想象,看到桂林山之奇秀,水之清澈,深刻理解课文,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儿童的心灵最敏感,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
三、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
上课并不是简单地讲与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得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学生听课的兴趣随会之提高。
四、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的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五、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六、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的钻研和细致的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的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内容应该先讲,哪些内容应该后讲,哪些内容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工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总之,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符合教育教学的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但语言的艺术性是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方面,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尤其是语文教师更不能忽视。
(通渭县平襄学区安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