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职语文课堂中爱情教育的重要性
2011-12-29邓丹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摘要:中职语文选入情感题材作品为培养中职学生正确树立情感观提供了载体,本文提出用课文中的正确爱情观为载体去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审美能力、大爱精神、敬畏生命的意识。
关键词:爱情教育;中职;语文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教材一改过去中职语文教材面目陈旧、索然寡味的状况,注入了新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设置的全是爱情美文。爱情教育已经是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中职学生正是进入青春期的年龄,利用课文中有关爱情作品的题材,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让他们懂得爱情的忠贞、奉献和责任,保持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尊严,认识到爱情的纯洁与美好。我们要把握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因势利导,正确地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成长。
一、爱情教育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是走进青春期的年龄,他们情窦初开,正如德国诗人歌德所说“哪个少男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中职学生处于由青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时期,存在着青春期青少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常遇到的心理冲突和矛盾,与其谈“情”色变,不如因势利导。青春期正是中职学生人生的春天,可以趁机借助爱情美文引导学生走出性的旋涡,正确认识由性意识引起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爱情来临时应如何正确对待,如何处理好与学业、前途的关系。使学生们拥有健康的友情,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开端,保持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语文学科的性质为实施爱情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语文离不开文学,文学离不开爱情,爱情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
我们的语文教育不仅包括语言的教育,而且也包括文学的教育,文学离不开爱情,文学教育也就不能回避“爱情”话题。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文学艺术,就是人类爱情教育的最重要的媒介。
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主要是指课内、课外有关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和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文章,指引学生通过爱情这个独特视角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来认识社会,领悟人生;充分发挥爱情作品中美的因素,提高学生内心情感体验的素质和水平,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全、高尚的人生观和爱情观,从而帮助中职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爱情教育是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统一,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回避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爱情教育并不是叫学生如何去“谈情说爱”,而是通过优秀的爱情题材作品的教学,使学生在爱情审美观、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健康、和谐、完美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从而在道德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审美观。它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这也是爱情教育的核心体现,培养中职学生形成健康、快乐的心态,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表明语文学科必然具有人文性内涵。这种人文性,实际上包含了在语文教育中关怀学生的内在情感和精神,尊重学科的个性,培养中学生健全的人格”。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以适应未来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语文教育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又要关怀学生的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爱情作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情感是不能被排除在语文教学之外的。并且,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个人人格的集中体现,从一个人怎样对待爱情,可以准确无误地做出结论:他是什么样的人。因此,语文教学不能不注重对中职学生进行爱情教育的培养。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情教育
爱情教育的核心是倡导忠诚、平等的爱情观。中职语文教材中涉及爱情作品的内容几乎包括各个方面,只要教师能够正确加以引导,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教学生懂得爱情的忠贞、奉献和责任
《我愿意是急流》是裴多菲献给未婚妻尤利娅的一首情诗,作为一首向自己爱人表白的诗,诗人从爱情观入手,告知学生爱情需要奉献。诗人认为,对爱情要有甘愿奉献的精神。事实上,爱情确需要奉献,也正因为诗人有这种精神,在他写下这首诗不久,他心爱的人尤丽亚便与他结为伉俪。因此,只要像诗人一样为了心爱的人愿做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棚、云朵、破旗,要想心爱的人不爱你都难。不愿做出奉献,又想得到爱情,这恐怕比登天还难。
(二)在品读爱情作品时教育学生保持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尊严
在舒婷的《致橡树》中我从诗人的爱情观入手,告知学生拥有正确爱情观的意义,诗人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挺拔伟岸,坚强不屈;以木棉树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诚挚、坚贞和炽热追求。诗中并列的两个意象是两棵独立的树——橡树和木棉树,而不是一棵树和一根依附缠绵它的野藤,在这里,诗人把两棵树当成了两个独立的男人和女人的象征,诗中所追求的是男女双方彼此平等、纯洁、独立自主的现代文明的爱情观。
《致橡树》中诗人写出了对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与摒弃:一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相情愿的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仍要死缠着不放,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不管是“泉源”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还是“险峰”似的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诗“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些都是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都不具备爱情的应有意义。
诗人认为,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是一种独立、平等、相互依存、同甘共苦的关系,是一种既尊重对方存在又有自身价值的爱情观。作者认为,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才是值得追求的。女性爱上一个橡树一样的理想男性,不要像凌霄花借橡树的高枝来炫耀自己,不要学痴情鸟痴恋橡树,也不要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样一味地为橡树奉献,要与他平等,要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然而两人又能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一起分担生活中的不幸与痛苦,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幸福与喜悦,终身相依,永不分离,这就是伟大的爱情。诗人这种爱情观,是一个正确的爱情观。年轻人须树立起正确的爱情观,有了正确的爱情观,就懂得怎样去创建幸福的爱情,创建了幸福的爱情,就懂得怎样去善待它、享受它,让它永葆青春。
(三)在品读爱情作品时教育学生爱惜自己的生命
《永远的蝴蝶》是中国台湾作家陈启佑写的一篇小小说,它用平淡而凄然的语调,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雨天的傍晚,“我”和女友樱子在街上避雨,“我”想越过马路到对面邮筒寄一封信,因为只有一把伞,樱子便自告奋勇地要帮“我”寄,在穿越马路时,英子在距“我”五米的地方出了车祸,在“我”的注视下被撞得轻轻飞了起来,成为“我”心中永远的蝴蝶。而樱子也许不知道,“我”要寄给南部母亲的那封信里,告诉母亲的是下个月要娶她为妻。这是一篇凄惨而又美丽的爱情小说,阅读时,一般人都会为它所感动。却不知感动之来由,对文本的解读应该从此入手:“凄惨”很好理解,年轻美丽即将步入婚姻的樱子,遭遇一场车祸。“美丽”则有太多的地方,比如人物形象、场景、语言,甚至男主人公的痛苦的怀念也是美丽的。而这美丽背后难以掩饰的内心的痛苦,以及那无法把握的无常的命运,最是打动我们的地方。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没有反映深刻的现实问题,它宣泄的只是个人的情感,作者用细腻的笔调将失去恋人之后的那种悲痛、悔恨、自责、惋惜、眷恋之情表达得缠绵而美丽。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品味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领悟生命的逝去带给亲人的悲痛,从而使学生更加珍爱生命。
爱情教育,是最美丽的人文教育,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在处理爱情题材课文里,渗透爱情观的教育,让爱情教育大胆地进入课堂,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如何去爱,什么时候去爱。
参考文献:
[1]白川江.不应被语文课堂遗忘的爱情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09(07).
(南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