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自主学习策略探析

2011-12-29张俊武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自主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采用自学、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实践等方式进行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学科优势,努力营造最优化的自主学习发展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开发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活动方式,激励和鞭策每一名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应考型”教学方式不会吸引学生,只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才能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笔者经常采用下面两种方式:
  方式一:在导入新课时,精心选择材料,设置疑问,激发热情,引发求知。笔者常借助法律故事、名言锦句、时政要闻等素材,运用讲故事、说新闻的形式,不知不觉地把学生带进课堂。设置的问题必须是具有“导学”功能的问题,既能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钻研教材,又能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多采用演绎设疑、归纳设疑、辨析设疑、层进设疑、反向设疑等方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自主学习的兴趣。
  方式二: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进步进行表扬,对他们的成功做能力和努力方面的分析肯定。
  二、提供辅助材料,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我经常采用的做法是精心选择合适的课外材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帮助,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
  教师必须吃透材料,设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并初步确定好材料的焦点和争论的主题,做好材料分析的预测,以便上课时能绘声绘色地描述。有的复杂材料,在课前1~2周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先阅读、思考,或提出问题,或就材料问题自发地进行初步调查、分析、讨论。一般是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设计材料讨论问题,但有时为了便于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在辅助材料的后面附上教师拟定的初步讨论题。如笔者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中的“我国的分配制度”前,深入一个学生家庭,作了一个收入来源调查,并设计了一张调查表,根据表中内容让学生分析各类人群是依靠什么获得报酬的,学生把材料和教材内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就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三、针对难点指导,扫除自主学习的障碍
  经过自学,有些学习内容和问题已经被学生掌握或解决,而有些内容学生还没有理解或掌握,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讲解。这种讲解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用于解惑的“精讲”,要特别注意,讲解不要从头开始。因为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对新知识已有了初步了解,因此讲解就不必面面俱到。对于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来讲,多属于事实性的知识,因此讲解应侧重于知识的结构和逻辑关系。
  四、及时总结交流,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就一个班学生来说,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强有弱;就一个学生来说,自主学习的兴趣在初始阶段可能会时高时低。笔者经常让学生们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或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或在全班介绍,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能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终身受益。
  总之,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学有所获。让学生学到比得到金子更重要的“点金术”,使学生学会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引导正确思维,进而实现学科的德育功能,提高教育效果。
  (唐山市丰南区南孙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