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学校教育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探析
2011-12-29蒋志平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摘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人格的高下优劣往往直接决定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高低。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要培养人格健全的人。如果不重视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会影响人一生的轨迹。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人格;健全;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是“公民意识”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方向既定,目标清晰。未来十年,我们将送给中国社会什么样的公民?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回应这个时代的课题。
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重在抓人格培养,促使其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谓人格,就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它对人的事业成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时期中学生的人格培养,既要反映时代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习惯形成个性,个性影响命运,良好的习惯一经养成便终身受益。所以,应该强调基础文明教育,重视礼仪礼貌、卫生习惯、爱护公物的良好品德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在“内化”上下工夫,在“养成”上做文章。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习惯的形成方式主要靠简单的重复和有意识的练习。”因此,有条不紊地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学校通过展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领会《中小学生守则》《竹行中学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等,同时为了便于监督管理,还制定了《竹行中学班级一日常规量化管理细则》,并由学生干部检查落实,公布检查结果,这对于学生良好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培养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班集体是一个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重要场所,它有助于学生形成集体主义的精神、义务感、责任感、主动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奋发向上的情操。依赖班集体,既要把班集体全体学生看做受教育者,又要把班集体每个成员看成具有教育能力的“教育者”,为此要充分发挥班级舆论的重要作用。马卡连柯说:“舆论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其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对班级好的事例要大力宣传,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提出批评,在班级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帮助学生辨别是非,从而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这是学生人格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我们学校为此开展了“文明班级”评比,对学生思想品德、良好行为的养成起着巩固、激励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精神,增强参与意识,发扬主人翁精神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每一位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人从小就应该充满自信心、自豪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因此,学校应该培养受教育者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精神,克服自卑、懦弱和唯唯诺诺的消极心理。实际上,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就不会懂得如何去尊重别人。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有赖于多角度去训练。比如,在班级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同学自己投票选举班委会、学生会干部以及社团领导;学生可以对老师的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经过长期引导,每个同学都会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大家争做班级的主人翁,从而为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的宽容心境和合作意识
人具有群属性,不可能孤立生存于社会之外,要生活就必然有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会得到父母、朋友和他人的帮助和关心,要教育学生对他人的帮助和关心时刻抱有感恩之情。中学生往往显现出很强的个性,喜欢一切从自身出发,对别人的不同性格、意见、态度难以容忍,这是极其有害的。教师要利用班会、个别谈话或集体活动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宽容合作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是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素质。要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常会产生矛盾和冲突,有宽容心境和合作精神的人,会理解他人,并和他人团结协作,共同把事情做好。
五、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和顽强毅力
现在的中学生虽然志向高远,但是缺乏吃苦精神和顽强毅力。他们一开始总是雄心勃勃地定下奋斗目标,诸如我明天开始几点起床,这个星期我要背多少单词、做多少习题等,但实施起来总是只有“三分钟热度”“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目标随着困难的出现和外界的干扰而随意改变。凡此种种,其主要原因是怕苦怕累、意志脆弱。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及时对学生加以引导或单独交谈,或书面沟通,让学生明白成绩的取得、事业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它要求人们要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去奋斗。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挫折发生的必然性,由于人有不断追求的本性,而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一个人不可能万事如意。正是因为挫折有其必然性,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使他们知道,社会不可能时时为我们营造一个适合每一个人的良好环境,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为外界所动,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一切不利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收获。
总之,人格教育培养的过程是一个从他控到自控,从外控到内控的转化过程,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人的现代化,只有现代化的人才能建设现代化的社会。现代教育既要培养学生“成才”,更要培养学生“成人”。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就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尊严和个性张扬,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完善。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公民意识教育”,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负责,使学生具有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民主法治的理性精神、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自主创新的理想精神,能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求真、求善,求美,实现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的人生价值。
(南通市竹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