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服学生心理障

2011-12-29邵少君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提出克服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指导正确学习方法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克服;学困生;心理障碍;学习方法
  
  多年以来,我校生源一直较差,这些经过重点高中筛选后所剩的学生,多数属学困生,他们表现为学习效率低,学习不得要领,厌学情绪严重,对学习英语普遍感到困难,并渐渐地形成了心理障碍。因此,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是有效地提高他们英语成绩的重要一环。本人在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针对学困生的心理活动和学习特点,从克服心理障碍着手,指导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课业负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分析
  心理障碍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时对学英语感到新鲜,学习热情高涨。但随着字母阶段的学习结束,他们的好奇心也随之而去。他们在外语学习中遇到的接踵而来的困难和问题渐渐挫伤了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动摇了学习英语的决心,丧失了自信心,产生了心理抑制障碍。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许多学生,由于他们在初中阶段对词汇、句型、语法等基础知识掌握较差或很差,面对高中英语课本中的长篇课文、词汇量的增加、语法难度的深入,他们感到茫然。高中英语学习量无疑大大超过了这些学生生理负荷所容许的范围,使他们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进而对英语学习产生畏惧、厌烦心理,学习心理障碍进一步加重。
  二、克服心理障碍的对策
  找出了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面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信心、情感、意志等动力要素大受影响,教师应对症下药,积极并及时地做好学困生心理疏导工作,以渐渐减少和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一)激发求知的内驱力
  高一伊始,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内驱力,端正其学习动机。教师可反复强调当今社会中使用英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从远到近,从大到小,不厌其烦,引证博论,对学生进行学习外语的目的性教育,把学习外语和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其求知欲,使其下决心要重新学好英语。
   (二)大力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切不可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幽默感,所教的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想方设法使学生感到有趣、达到学习的兴奋点。我在教学中常借助手势、板书、简笔画、幻灯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解答较为基础的知识,并在以旧带新、以新复旧的学习中,吸引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此外,我还注重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朗诵、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故事竞赛、观看英语电影和FLASH动画等课内外活动,这些都对学生学习英语产生直接兴趣。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教师如能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反复多次获得成功,让他们能体会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的成功感,就会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克服心理挫折。那么,怎样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呢?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成功动机。每接一届高一新生我在开学之初就教育学生丢掉“差与笨”这个沉重的精神包袱。向学生说明,高中英语确实比初中英语要难,生词多,课文长,语法难,听、说、读、写要求都高一些,从初中英语到高中英语是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但只要大家用心学是一定能学好的。我还给学生举出我校英语学科“低进高出”的例子。经过这样的动员,大家的畏难情绪减少了,信心大为增强。其次,每堂课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练习对话、回答问题时,即使反应慢、口语差,我总是以鼓励为主,绝不以“语音差,讲得不好”等话语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再者,考试成绩应让学生感到成功和自豪。高一阶段,我重视期中考试和平时单元测验试题的难度,尽量不出得太难,让极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通过。对于实在太差的学生,事后给予个别辅导,绝不让学生再尝试失败的滋味。平时布置学习任务也要分层进行,成绩好的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作业,成绩差的布置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让他们时刻体会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功感。由于不断地成功,学生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
  三、指导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习惯良好是提高学习效率,由“厌学”变成“爱学”的关键所在。教师除了要注意改革教法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重“学法指导”。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升到高中后一切都感到新鲜,又较易接受老师的意见,这就有利于对他们重新塑造。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应养成:
  1. 朗读的习惯
  外语不光是文字,它首先是语言。语言是要讲究读的,而我们学外语又缺少环境,所以朗读是很必要的。它既可以帮助同学们练口语,又可以帮助记忆。因此每天早时都要求同学们能开口读,养成朗读的习惯。
  2. 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系统的预习结合系统的复习是实现新旧知识勾连的有效途径。预习主要是浏览课文、记忆生词和了解要学的语法,但不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的练习和做练习。复习是把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学生复习时不是简单地重复老师授课的条文,而是在老师讲授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开拓和挖掘,对新授课及时回忆串联,找重点,识难点,要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
  3. 记课堂笔记的习惯
  记课堂笔记便于学生课后自己复习,消化吸收。我要求学生个个认真记课堂笔记,并不定期检查记录情况。笔记要求重点突出,难点醒目,疑点鲜明,做到宁缺毋滥。
  4. 正确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具书是不会说话的“老师”,我在教学中教会学生熟练地使用字典,并形成习惯。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他们也可以体验成就感,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注意记忆方法的指导。记忆单词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困难。教师在教生词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去运用各个感觉器官,使他们从读其音、观其形、释其义、明其类几方面有的放矢地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记忆力,而不是机械地死记硬背每个单词。应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利用归纳段落大意、尝试回忆、关键词提示、整体与部分背诵结合等方法。由于高中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高中生利用一些初中少用或未用的记忆方法,如同义词反义词对比法、同族词同类词归纳法、构词法,等等。
   (三)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跳读、略读、研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法。要学会通过略读了解文章的大意,领会篇章的主旨。阅读时首先要把注意力集中首段、首行、首句的意思上,寻找文章的中心内容上而不是细节,不要逐词逐句逐段阅读,而只阅读关键词汇、重点段落,找出重点段落的主题句以了解读物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结构,再阅读结尾以了解结论、用途和意义。
  (四)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思维方法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积累了不少英语知识。到了高中,教师如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经常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学生就可以将以前已掌握的知识与眼前所学知识作为思维活动的对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有效的思维。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思维有:
  1. 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
  即把事物的整体分成几个部分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再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加以综合整理,连成一体,融会贯通。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我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各个段落进行分析,了解各段的中心思想或中心句子。待熟悉了每段的中心内容之后,要求学生合起课本仔细回味各段要点或重点内容,并进行整理。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再次呈现课文的整体概念,然后再重点解决各段内容的重点、难点。
  2. 比较思维和归类思维
  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如何利用思维方法进行学习。在比较思维中提醒学生注意:
  (1)同中求异。如look into这一词组,既可以是“朝里面看”的意思,也可以是“调查”的意思,这是同中求异。
  (2)异中求同。如spend some money on sth,pay some money for sth,cost sb,Some money三种形式均是“花钱买东西”的意思,这是异中求同。
  通过各种比较思维,再进行归类思维,这样就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当然,学习是极其复杂的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表现也是极其复杂的。教师既要注重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障碍,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才能更加有效,学生才能真正走出学习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刘美琳.高中英语教学中学困生的心理表现及其调适[J].中学生英语(教师版),2009(7).
  [2]黄丽雪.新课标下英语教学中学生学法指导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09(10).
  
  (兰溪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