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钢琴教学的心理研究之我见
2011-12-29严伊娴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儿童钢琴教学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具有特殊性的教学课程。作为钢琴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的心理过程,还需不断激发他们丰富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全方面地提高他们的钢琴演奏水平。儿童时期的个体,不论是生理或是心理上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要掌握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运用于钢琴教学中,但不同的个体间又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这就要求钢琴教师必须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正确把握和引导儿童学习钢琴。本文拟从钢琴教学中的儿童心理研究问题入手,从以下五个方面浅谈钢琴教师如何进行儿童钢琴教学。
一、培养儿童学琴兴趣,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
1. 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钢琴教学贵在培养儿童的兴趣,为开启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之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学的语言,尽量多使用“儿童语言”,即把自己要求儿童达到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其能理解的语言,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比如,最初教弹奏钢琴的手型时,可将五个手指比喻成五个小运动员,琴键比喻成五条白色的跑道,在跑道上每个运动员都必须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不能串道。同时我们也应多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儿童最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且富有情趣的事物,教学中应多采用启发、诱导、激励的方法。比如低龄的学生擅长形象思维,无论教识谱还是演奏,最好多用比喻手法。如在教各种音符时值时,可以用歌谣的方式帮助儿童加强记忆:“鸡蛋圆圆唱四拍,球拍加球唱三拍,只剩球拍唱两拍,小小蝌蚪唱一拍。”
2. 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
毫无疑问,引导儿童学习钢琴时,启发儿童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音乐是扇通向人类创造性思维领域的“窗口”。若自小就能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学习各种乐器,就会使其更快找到开启这扇窗户的钥匙。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我们在钢琴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对儿童智力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儿童钢琴考级和比赛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演奏技艺不错,但对音乐和节奏的感觉极差,演奏的作品枯燥空洞,缺乏活力。作为钢琴教师,我们要多运用一些直观、生动、形象的手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例如,制作一些形象的道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儿童们识别各种节奏,也可通过画面来介绍音乐内容,使他们通过视觉结合听觉来捕捉音乐形象。同时也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帮助他们分析旋律所蕴涵的情绪与思想,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其建立音乐形象,再通过准确的示范,必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音乐的内涵。而对于同一首钢琴作品来说,不同的学生因兴趣性格,甚至情感气质的不同会相应产生不同的反应,出现见仁见智的不同理解。由此,在教学中应避免让学生完全屈从于教师的诠释,鼓励学生在演奏时保留自己的见解,以达到“一曲多面”而非“千曲一面”的教学效果。
一位八岁的小学生学习一首前苏联作曲家的乐曲,作曲家在结尾处标注了渐强记号。这个学生在第一次回课时,却将结尾弹成了很富表情的渐弱,教师要求她按谱弹。第二次回课,这个学生还是把结尾弹成了渐弱,并对教师说:我听来听去,想来想去,还是感觉音乐应该渐弱,越走越远,最后消失了。我不能弹渐强,我感觉不到它。教师认为学生说得有道理,尊重她的感觉。由此可见,学生从小就在感受音乐,不只是循规蹈矩,而是在音乐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久而久之,会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表现力,拓宽自身创造性才能。
二、选择适合的教材、建立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教师对于教材的选择对儿童学习钢琴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掌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后,应针对儿童的兴趣特征选择适合儿童的教材。例如《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钢琴天天练练》《儿童钢琴初步教程》《儿童钢琴四手联弹曲集》等。教材中的曲子都有标题、图画,容易激发儿童们的想象力,且颜色鲜艳清晰,音符较大,便于阅读,儿童四手联弹是钢琴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训练他们的音乐听觉和节奏感,而且更能培养儿童们彼此的合作能力,给他们以不同于个人弹奏的新鲜感受,同时,与他人合作的弹奏形式也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儿童们对这类教材都很喜欢,且能从中得到全面的技术训练而不觉枯燥。通过鲜明音乐形象培养孩子音乐感和启发想象力的同时形成思想品德教育。
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期,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由于他们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学习钢琴是个漫长持久的过程。要使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进程与步骤时,尽量避免让学生走弯路,保证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有的儿童脑子很聪明,但特别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女孩子自尊心强,非常敏感,教师指出哪里弹的不好就哭;有的孩子在家里很娇惯,弹琴怕累、怕苦等。根据他们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教学规划,要本着赏识教育的方针,同时教态亲切、和蔼、耐心地教授。家长在家里配合老师的方法,不要厉声呵斥,动辄用武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厌恶学钢琴。这样怎能学好呢?所以,要根据儿童们的不同情况,耐心培养他们对钢琴的兴趣,轻轻松松上每一节课,充满自信地完成作业,让孩子在学习钢琴中得到良好的艺术陶冶。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是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而要真正做到则需要我们真正走进儿童们的生活,认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分享快乐,成为他们信任的朋友。
三、提倡儿童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
长期以来,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常把注意力及教学着眼点放在传授技术上。技术固然重要,但基本技能训练只是钢琴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技术也只是表现艺术的一种手段而已。许多儿童虽然掌握了一些弹奏技法,但在表达情感上略显不足。致使很多学生机械式学琴,甚至放弃学琴。因此在儿童钢琴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高儿童对钢琴音乐语言的审美观念。我们在钢琴教学中,要结合典型的乐曲启发他们去感受不同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音乐要素所体现的不同风格。如旋律上行使人想到兴奋、紧张;旋律下行使人感到平静、放松;快节奏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气氛;慢节奏表现出抒情、忧伤的气氛;快速度营造出激动、欢乐的情绪;慢速度体现出柔美、深沉的情感。在表现激动、热烈的情绪时,往往力度加强,在表现优美、抒情的情绪时,则力度减弱。
然后,结合儿童弹奏的钢琴作品讲述音乐知识,注意要通俗易懂,由浅入深,以他们的理解程度为准。对于较难的问题,尽量采用知识迁移的办法来使学生理解掌握。例如,讲解曲式结构中的乐汇、乐节、乐句、乐段时,就可与语文课文中的字、词、句、段落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从而容易理解记忆。
再次,结合儿童自身感知音乐美。音乐语言不像文字语言,具有明确的含义。儿童在感知过程中,可结合自身经历,情感体验及审美经验,产生不同的联想,让他们从不同层面感知音乐,我们要注重儿童情绪的变化,针对不同的情绪采取相应处理方法,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根据儿童大都喜爱表现,喜欢得到赞扬的特点,家长和教师平日可采用打分、送小红花的方式鼓励他们练琴。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
四、从儿童的知觉特性出发,多方面接触音乐
1. 让孩子学会聆听
聆听是听觉也是思维反应的训练。其包括两方面:一是听别人演唱、演奏的音乐,包括听广播、电视、唱片、录音,教师示范或到现场聆听音乐会等。二是倾听自己的音乐,把自己与音乐相连来感受音乐。包括自己演唱、自己演奏和自己内心的音乐。作为钢琴教师,我们应该让儿童从小多听符合儿童特点的儿歌到各种风格特点的各类音乐。比如,在音乐会上,会产生独有的“音乐气氛”。融入这种气氛中,可以无形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乐感,同时培养儿童用心聆听音乐。齐格勒认为许多富有才华的演奏家学习钢琴演奏法的秘诀,绝不仅靠手指练习,而是凭借“以心聆听”自己演奏的音乐来培养自身调节演奏效果的能力。比如听一首欢快的乐曲,教师要引导儿童把生活中自己开心时的喜悦感,愉悦情绪同曲子的旋律节奏相关联来体会乐曲特性。
2. 让孩子学会歌唱,学会舞蹈
匈牙利著名钢琴教育家柯达伊强调:“不先歌唱就开始学乐器的儿童,一生中注定没有音乐。”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边学边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歌唱可以让孩子们以自然愉快的心情和喜欢的方式接近音乐,歌唱中的音乐基本要素和歌曲A/GN8tCB87SJemycWD57Rw==旋律的情绪特性也都会使儿童获得不同的音乐感受。让儿童学会歌唱,是为他们将来能更好地用钢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声音。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感可在舞蹈中得到最自然的培训。儿童学习钢琴时,可让其发挥想象,根据乐曲的旋律编配动作,并谈谈对乐曲的情感看法。从短小的曲子直至多种情绪交杂的乐曲,有助于孩子在舞姿中逐步领会音乐的节奏内涵,以便今后更好更快地掌握各种复杂的乐曲节奏。
五、强化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儿童的演奏心理
在钢琴教学中,有的儿童自身条件好,训练也很正规,不论弹乐曲还是练习曲都较完整,可一到考试或演出,就会紧张失常。有的学生平时并不突出,但到考试却很稳,能发挥好。有的儿童在演奏时稍有干扰,就不知所措,技术往往不如台下流畅,甚至“抛锚”,停顿或漏弹一整段,这就是所谓的心理素质。培养儿童的心理素质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培养儿童要有强烈的演奏欲望
为让儿童尽早得到锻炼,使他们有强烈的演奏欲望,并能得心应手地在公共场合中演奏,把乐曲的思想情感既符合原创精神又要有创造性地表现出来,需要由教师来激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儿童的演奏能力有计划地训练和培养。
2. 培养儿童心理状态和学习毅力
为培养儿童和谐的心理状态,教师在训练他们时要多做准备。一首作品布置给儿童应该分阶段要求,首先要求学生准备读谱,节奏要稳,然后分析调式调性,使乐曲流畅。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
一些儿童在学习某种乐器时,一旦出现困难就难以坚持。此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循善诱,鼓励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增强自信心,磨炼毅力。
3. 培养儿童应变能力,做好演奏前的准备
每个儿童在演奏时都可能遇到意外状况。应在平时就让他们明白演奏与练习的区别,使其学会适应。教师可在上小课时经常组织几个儿童互相观摩学习,创造正式的演奏气氛。尽量让他们多在表演场地演练,使其熟练不同场合中的演奏状态。另外,登台表演时心理暗示也很重要。上台前多让他们回忆课上发挥尤佳的情景,使之增添自信,缓解紧张情绪。
良好的演奏必须做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行、平行发展。教师要帮助儿童们去了解和熟悉环境以及演奏使用的乐器,分析曲式、调性、节奏、旋律的走向,强弱上的变化控制,乐曲的表现力,这些都要认真反复推敲,反复琢磨。还要让他们全身心地倾听自己的演奏,以便及时调整演奏中的心理情绪,使其音乐达到和谐之美。
儿童钢琴教学的心理研究,不在一朝一夕。但也提醒我们应更多地重视教育心理的重要性。很多问题往往在课堂上被捕捉发现,作为钢琴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日常上课中要注重摸索儿童潜在的心理需求与情绪变化,因材施教,了解与解决问题的同时旨在鼓励培养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兴趣和信心。此外,课余多与他们交流,更多的磨合与了解能帮助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引导正确的教学方向。总而言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教授钢琴教学的过程中,要继续探索儿童对钢琴音乐的学习心理,从而完善相应的教学体系,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多样化教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争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