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的科学与生活更加贴近
2011-12-29周秋英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定义是:“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正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相吻合。下面是我们以幼儿的科学教育为切入口,尝试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之中的探索。
一、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科学教育环境
幼儿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作用于外界而获得的,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认为为幼儿创设一个健康、丰富的科学教育环境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学器具的准备和选择是一个关键因素。如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要为幼儿准备好花盆(方便面碗、油桶、牛奶盒等都可以)和种子;为让幼儿了解静电设计的“跳舞的纸娃娃”活动,就要帮助孩子准备好纸张、毛皮、尺等实验器材。在收集材料时,要注意利用家庭资源,尽量采用低成本、随手可取的生活材料制成。这样不仅使家长了解我们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变废为宝”的神奇,又能使幼儿更易进入活动中,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索活动。又如活动“糖怎么不见了”“瓶和盖”“我们的小鞋子”“大大小小的蛋宝宝”等,内容都是幼儿平时生活中最熟悉的,活动中所需的玩具、食物、鞋子等都可从家中带来。对自己带来的物品,幼儿有亲切感,可促使幼儿更大胆地探索、发现。
幼儿科学教育仅有集体教学活动是不够的,还可以在班级里开设科学游戏区、动植物观察角、科学图书角等。要积极为幼儿的自由探索活动配备充足的物质条件和环境,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其设置要体现游戏性、趣味性、操作性、安全性,内容要丰富,使孩子一玩百思、百玩不厌。如设立科学游戏区,提供简单的观察、实验、操作材料,如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磁铁、小陀螺……在游戏区里结合话题教学活动,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如“陀螺转起来为什么会有快慢”“乌龟吃什么”“让乒乓球转起来”“谁跑得快”等,幼儿可以自由进入,独立或合作地进行观察、操作、尝试、实验,自主地探究,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感到学科学、做科学是一件轻松而愉快的事。
二、在生活中寻找教育资源,选择生活化的科学内容
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提出教育内容生活化,生活化的内容能引起幼儿兴趣。只有当幼儿真正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题,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如小班科学活动“玩具真好玩”。小班的孩子年龄小,他们好玩。玩具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玩具的种类也很多,很丰富。我们让幼儿玩自己家中带来的电动玩具,说说自己是如何让玩具动起来的。当幼儿讲到了开关,老师不要急于告诉幼儿里面有电池,而是提问:“为什么开了开关就会动呢?”引导幼儿明确是因为装了电池,并找出装电池的地方。打开电池盖让幼儿验证,让大家都知道这个玩具是依靠电池动起来的,这样的玩具叫电动玩具。让手动玩具动起来的方法很多,有拉线的、发条的、惯性的等。孩子们在互换玩具的环节中,每个幼儿都积极地投入于让玩具动起来这一活动中。当每个幼儿的玩具都能动起来,并和同伴交流着自己手中的电动或手动玩具的时候,幼儿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我们老师所期望他们学到的知识。由此可见,教育要适时地将教育目标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实现其教育价值。
三、在教育活动中活化幼儿的科学内容
陶行知先生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教育,贴近生活的教育,更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使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只有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才能培养幼儿真正的、内在的探究动机,也只有这样的科学教育才能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科学活动“装沙”是教大家如何将大口容器中的东西倒入小口容器。虽然这只是平时生活中一件不起眼儿的小事,但是老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发掘教育内容,根据幼儿的能力设计出贴近生活的科学活动。而幼儿在活动中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不断的实验,摸索出许多方法。如用纸制作漏斗,将沙倒入漏斗中再流进瓶内;或在方便袋上剪一个小洞沙从小洞中流向瓶内,或将纸杯口折一个细角,沙就会沿着细角流向瓶中等。再如,科学活动“吹泡泡”。幼儿都知道吹出来的泡泡是圆圆的,因为吹管是圆的。教师让幼儿用不同形状吹管,看看吹出来的泡泡是怎样的。幼儿用圆形、三角形、方形的吹管,从而得知不管是用什么形状的吹管,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生活中随处都隐藏了有价值的教育契机,只要老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就能活化我们的教学。
四、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录音机不响了,矿泉水的盖子打不开等问题。教师可以抓住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尝试解决。比如开始阶段,可以先向幼儿展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需要的材料和工具,让幼儿从学习过的知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录音机不响,教师可以问:家里的录音机有过不响的时候吗?是什么原因等,引导幼儿积极思考。经过启发,幼儿可能马上会想到:“是不是停电了?”“是不是插头没插好?”“是不是电池没电了?”显然提出假设的孩子是经历了“电能使录音机发出声音”这一思维过程的。接着可以进一步提问:“你怎么会想到停电?”引导幼儿讲出知识点以帮助幼儿习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最后师生一起找到存在的问题,排除故障。
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应充分感受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博大精深,让幼儿科学教育回到自己的生活中,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周围的人、事、物及其关系,真正做到“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昆山市张浦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