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观察的慧眼探析
2011-12-29沈园园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观察。科学观察只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但它却是贯穿整个探究活动中的灵魂。培养学生科学观察能力是科学课堂的重要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伴随兴趣,明确目的、多维创新、结合记录等途径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真正使科学观察成为学生的课堂习惯,甚至生活习惯。
关键词:科学观察;观察能力;重要性;能力培养
一、什么是科学观察
所谓科学观察,就是看看想想,只看不想或者是只想不看都不是真正的观察,它不同于日常观察,日常观察是随意的、无计划的、浏览性的,往往以观察者的直觉或者是经验判断为依据,获得表面的、即时的、零星的信息。而科学观察作为科学探索的一种方法,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或其他工具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那么我们来看看《科学课程标准》是怎么解释科学观察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曾用示例的方式说明,让学生“知道天气可以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会用温度计、简易风向仪、雨量器搜集有关数据”“体会长期的测量和记录天气数据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科学观察至少要包含以下三层意思:一是丰富细致的观察信息;二是准确严密的说明;三是客观真实的记录。观察能力就是能够对观察或研究对象精确描述的能力。
小学生对什么都有兴趣,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抓住学生的这个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养成科学的观察习惯呢?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二、让学生伴随兴趣进行观察
1. 合理设计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欲望
观察中的专注程度直接影响观察效果,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教材,安排学生去观察植物的特征、蚕宝宝等。学生对神奇的动植物本来就充满好奇,观察积极性自然很高。
当然,也有些探究活动,因为学生十分熟悉,或者经常探究而兴致索然。我们可以采取情境、故事、游戏等活动,或者用语言激励学生,都能大大提高学生观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一杯水的观察”时,就不仅仅是要学生用五种感官去观察了,而是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尽情玩水,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水的一些特征。
2. 适当鼓励,增强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当学生观察到一些不同的事物之后,提出了问题,如果教师不了解答案或者不知道用学生听得懂的话来回答,这时千万不能回避,如果有几次消极的反馈后,学生观察的兴趣会越来越小。我的方法是和学生一起去寻找答案,一起去收集资料,一起观察,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最重要的支持者。如在观察完蜗牛的身体特点后,有的学生就问:“蜗牛有眼睛,有没有鼻子和耳朵呢?”我接着说:“你问得很好,蜗牛到底有没有鼻子和耳朵呢?让我们仔细找一找吧。”通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蜗牛身上有四个小孔,他们很高兴,但又不知道这些小孔是什么,有什么用。我让他们课后查找资料。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终于知道了蜗牛大触角后面的两个小孔是呼吸孔,即相当于鼻子,而腹足背面的两个小孔分别是生殖孔和排泄孔。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同时,对学生错误的观察结果,也不要轻易地说出不对,而应该鼓励他再看看。
三、让学生明确目的进行观察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科学观察”,科学观察不同于平时所说的“看”,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因此培养学生有目的、持久的观察是提高学生观察质量的保证。为此,教师必须在学生整个观察过程中,首先用提问的方式,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和要求,指出从观察中寻找什么,使观察的过程按一定的目的进行。其次,教师还应适时地提出问题,把观察活动引向纵深,延续学生对事物观察的时间,加强观察的持续性。如在观察不同植物的果实时学生往往只会对比观察在形状、颜色、大小等简单特点,不懂得往纵深方面观察。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观察,如“除了外表性征不一样,它们的里面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一步一步地进行思考和观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指导,如“不同的果实,他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呢?”这样通过提问学生的观察目标就很明确了。
四、让学生结合记录进行观察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观察记录有明确的要求:“能用各种感官感知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观察到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可见,指导做好观察记录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呢?首先,要培养学生随时记录观察到的客观现象,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梳理的好习惯。其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方式记录。记录的方法可以用文字,也可结合表格,还可以用画图的方式来表示,有的还可采用拓印的方法。如在观察指纹时,我让学生想想有哪些办法能把自己的十个指纹清楚地拓印下来,学生想出的方法真多:有的用铅笔涂黑当印泥的、有用墨水的、有的用水彩颜料当印泥,拓印出各种颜色的指纹图案。通过对指纹图案的观察,学生发现了第四种指纹(其形状与书本中的两种均不同):它的图案是由两个畚箕环绕组成的,我们把这种指纹叫“双箕形”。通过做观察记录,既巩固了观察结果,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求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喻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华斌,梁玲.小学科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乐清市虹桥镇第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