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视野下班主任角色的转变
2011-12-29熊艳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传统的班主任角色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班主任在课程改革中必然要转换自身的角色,由以往权威型、耗能型、被动型、单一型向对话型、高效型、主动型、多元型转变。
关键词:新课改;角色;对话;高效;多元
在教育之中,班主任的角色特殊而关键。多年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一直扮演着班级秩序的维护者、居高临下“绝对权威”的角色。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领导”,是“法官”,必须时时刻刻大事小事唯班主任是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传统的班主任角色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班主任在课程改革中必然要转换自身的角色。那么,在新课改条件下班主任角色应发生哪些转变呢?
一、 班主任角色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班主任必须绝对服从。权威型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顺从,但他们亦步亦趋,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更谈不上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再加上现在的高中生都是90后出生的子女,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稳定,生活条件优越,被父辈们看成是“小太阳”。这些从小在蜜罐中长大的90后学生,从小体验的是家人对他们的百依百顺,心理上不容易接受权威式的管理。因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呼唤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角色,提高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树立起新时代“生活导师”的形象。
二、 班主任角色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
传统教育意义上的班主任信奉的是“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每天耗上大部分的时间三令五申地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把班主任本来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变成简单的重复劳动,结果适得其反,不但达不到有效教育的目的,有时还引起学生反感。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不稳定期,逆反心理较强,很可能老师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因而在新理念下的班主任应转变工作方式,充分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创造性与复杂性,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研究学生,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的德育方法,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实现德育过程的最优化。
三、班主任角色由被动型向主动创造型转换
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总是在事情发生之后再做补救工作,如学生早恋、沉迷上网等,如果之前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上网等热点问题,学生将会以全新的认识来看待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下,班主任应是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应不断寻求新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根据自身优势和学生的特点,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系列班级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风格鲜明的班集体。同时班主任的创造性工作观念与工作方法又必然对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在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 班主任角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
传统观念下,班主任的角色只是学科教师的一种自然延伸,似乎任何教师只要在自身专业方面有所长,都可担任。这种观念今天看来显然是片面的。班主任接触对象不仅有班级的学生,还有家长、任课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社会相关人士等。新理念下的班主任,其角色内涵是丰富的:他不仅是“学科专家”“组织者”“管理者”,更应该成为班级关系的协调者。首先,班主任要正确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与其平等相处,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正如昆体良所说:“在适当时机,要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做,教,就是为了不教。”其次,是联络任课教师的纽带。班主任要做好各科科任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协调工作。再次,要协调班级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只有深刻理解了学校的管理意图,才能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到位。第四,是家校沟通的桥梁。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协调和家长的关系,使学校教育得到家长的配合。最后,还要协调好与社会的关系。要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让学生融入社会大集体,不断地锤炼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所有这些内容都对新时期班主任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在变,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价值在于“育人”,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改变其人生道路。因此,在新课改时期,班主任要有新观念、新思维、新模式、新方法、新艺术、新形象,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帮助其寻找、搜集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学校,从学校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班主任要成为课改实践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郑克俭,王作廷.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新建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