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1-12-29郝秀敏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他们的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
  传统的数学课堂把丰富复杂、动态变化的教学过程简约划归为“明算理,重练习”的特殊认识活动,导致数学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机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枯燥、乏味,没有激情。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只能来源于自身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是培养学生具备各方面能力的需要。我们试想一下,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上如果没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热情,哪来思维碰撞的火花,何谈发展和创新呢?我们只有顺应孩子们的心理特征,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循序渐进,导其志趣,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通过近些年的教学探讨,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去做的。
  一、用爱心帮助学生树立学数学的自信心
  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句鼓励、一份真情。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正确、恰当的表扬。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注视着他们,以一种期待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要注意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哪怕是一句表扬的话、几个鼓励的掌声、一朵小红花,都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他们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师的一片真诚和苦心。在教师对他们的理解中找到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渐消除其自卑心理,树立其自信心,增强其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自我。尤其是对待学习较吃力的学生,应适当降低标准,侧重表扬,鼓励其进步。表扬是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的具体体现,也是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重要手段。
  二、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科学。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设身体味,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一天的时间”“节日礼物”等课时,我创设学习情境,借助教学课件导入新课,孩子们在轻松的活动中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让成功的体验去增加学习动机和兴趣
  对成功的体验是提高兴趣的最佳强化物。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能促进数学知识、方法的掌握,反过来,掌握了数学知识方法又会激励和增强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步步获得成功,尝到了甜头,亲自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能增强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数学因为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习数学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在学习上克服大大小小的困难,才能看到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习信心,才会出现“越学越爱学”的劲头。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与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选择练习时要注意分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计,作业测评时最好少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课堂提问时面要广一些,使多数学生有回答的机会。这样,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每位学生充分发展,增加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四、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保持兴趣
  教育之父赫尔马特说过,任何个体在获取知识时,其兴趣都要发生四个阶段的变化,即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可见最后要真正获取和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行动。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我通过组织数学活动课等形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完年、月、日知识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2011年的年历;在教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让学生动手测量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心理学表明,学习动机是可以迁移的。现实中,对学习厌倦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活动、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兴趣浓厚,我们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把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动机与学习数学联系起来,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们的教学将会事半功倍。
  
   (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