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基础会计教学探析
2011-12-29李丽萍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摘要:基础会计也称为初级会计学,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后续会计课程的学习,更关系到学生对会计专业的认可程度和今后职业的选择。本文结合自身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几点感受,从当今中职学校础会计教学的现状出发,就如何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会计专业大门,成为社会需要的会计型人才,进行了叙述与思考。
关键词:基础会计;课程设置;校本教材;兴趣
基础会计,是中职学校乃至高等院校财会、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可以说是入门课程,是所有会计学科中最基础、最关键的课程。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会计学科的学习中,我根据个人在教学中的感受,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并保持课程设置的稳定性
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门槛儿比较低,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课程的设置应与他们的学习能力相符。如何相符,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论课和实习课课时要合理配置
由于会计是一门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中,一般把教学过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阶段。那应该以理论教学为主,还是以实践教学为主,课时怎么分配好呢?面对这个问题,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若以理论教学为主,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和固定性,实际操作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遇到经济业务发生时无法判断应该如何处理;若以实践教学为主,容易导致学生重实操,轻理论,不能把实操技能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也不利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按照2000年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的有关规定,三年制的职业学校,实践教学课时要占总课时的40%以上。因此,我们把实习课时提高到总课时的40%以上比较合适。实习课必须以理论课为指导,教学时理论课先行,后辅助实习课程,两者相辅相成。
(二)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加强校本教材的编写
近年来,我国的财经知识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我国截止到目前为止已进行过三次大的会计制度的改革。而教材的变化频率一般比较慢,传统的规划教材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跟上会计制度的变化,因此加强校本教材的建设尤为重要。校本教材不仅能及时适应会计制度的改革,而且教师还能根据本地的地方特色,本地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要求,紧贴学生的发展实际,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方法的会计专业教材,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要激发并持续保持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
人们总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感叹。
(一)上好开堂第一课,唤起学生对学习会计的憧憬和迫不及待的欲望
学生进入学校后,第一次接触到会计这门课程,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概念,也不知道将来从事会计职业有多大的发展前景。这时,我一般都用贴近生活的例子去引导学生。比如,就东莞当地的地方特色,许多同学的父母都是自己开办工厂的,那么可以问问你的父母亲如何知道这个月厂里是赚钱了还是亏钱了呢?赚的话赚了多少,亏的话亏了多少?再结合身边的成功人士,以及当地工厂财务总监的工资福利待遇等,让学生看到会计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一门非常有用的技能,以及会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地位和功能。特别是会计行业诱人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从而让其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的专业理想。为学生勾画出一幅职业发展的宏远蓝图。此时,绝大部分同学都会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赶快学好技能到社会中去工作。
(二)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里学习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很强,概念枯燥抽象,实践性要求规范的课程,开堂的学习兴趣很容易在日常枯燥烦琐的学习中逐渐磨灭。此时,我们需要持续给学生注射“强心针”,让他们保持学习会计的兴趣。首先,教师应该微笑着进入课室,让一堂课在欢声笑语中开始。其次,经常表扬学生,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会计的自信。当学生出错时,更应该赞美他们又发现了一个容易犯错的地方,是伟大的“发现者”。再次,课堂上允许学生适当学习交流,让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专注力自然就不容易分散,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教学
基础会计中有非常多的专业术语,它的专业性决定了我们只有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向学生进行讲授,才能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教授“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等式时,我举了这样的例子。假设同学们毕业后自己开了一家服装店,怎么计算出这个月赚了多少钱呢?我们应该先用这个月取得的所有“收入”,也就是销售服装时收到的钱,减去费用(也就是支出),比如有水电费、铺租、服装的进货成本等,就能算出来这个月有没有赚钱了。赚了钱,在会计中就叫利润,亏了钱,会计中称为亏损。这样通俗的语言,学生很容易接受,也就理解了这一等式的含义。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中职学校的老师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学生基础差,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强,又不爱学习。且不管是不是事实,我们应该面对现状。生源素质,我们作为教师无法选择和改变,因此只能更多地从自身方面努力。我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教师最基本、最低层次的要求,就是要熟悉基础会计的教材,吃透基础会计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做到随时都能脱书上课。
仅仅掌握基础会计课本还远远不够,还应该学习基础会计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会计知识。例如,学习财务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会计制度,等等。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载体,教师的知识层面应远远高于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学。
教师还应该具备丰富的财会工作经验。很多会计老师只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从高校毕业以后直接进入中专学校任教,没有实际操作经验。还是以支票为例,老师并没有见过实际的支票应该怎么填写,直接交银行或交客户时应该怎么背书,什么时候涉及进账单的填写。他也就没有办法教学生,当学生到企业工作,面对实际问题时就不知从何处入手,束手无策。这就要求我们会计专业教师,既要通理论,又要具备丰富的财会工作经验。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从企业定期聘请来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来为教师进修。
以上是本人在几年的基础会计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感受,我相信,在我们广大的中职学校会计教师的努力下,正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能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又懂实际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推进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慈.浅谈中职基础会计教学体会[J].成功,2008(9).
[2]王韶婧.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与实务教学改革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
(东莞经济贸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