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凭什么成就卓越

2011-12-29张在军

成才之路 2011年14期

  三、作文其实很简单
  
  5.让日记成为孩子温暖的火把
  
  少年朋友写日记难以持之以恒,这似乎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农村的小学生地居偏僻,学习条件较差,视野较狭窄,师资力量较薄弱,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往往更愁写日记。而其中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没有培养出写日记的浓厚兴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或叫作求知欲。兴趣是行为的先导,是做好每件事的必要条件。这些年我所教的学生,很少有不喜欢写日记的。有的孩子即使病了,也能坚持在病床上写几篇“病中日记”。为什么?是兴趣使他们坚持了下来。
  我们不能不承认,每天写一篇日记,这的确需要毅力和恒心。不要说小学生,就是成年人能做到从不间断地写日记,也很不容易。小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坚持不懈,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是这么做的:
  (1)由浅入深,激发兴趣。根据我的体会,造成学生“愁”写日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教师辅导学生写日记的要求“假、大、空”,学生摸不着边际;二是辅导时教师心中无数,无规划,无准则,训练什么,写什么,全凭教师一时兴起;三是训练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只得编造,胡编乱造当然难以持久。
  当小学生从未写过日记,尚不知日记为何物时,他是不会“愁”的。“愁”写的现象是学生写过几篇日记后才出现的。因而,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最初几次日记写作的训练。
  有一回,我辅导一年级学生写日记,大家已经写过好几篇看图日记了,我想再辅导他们写生活日记。我说:“咱们已经写了几篇很不错的看图日记了,今天老师让大家学写生活日记。下午放学后,大家回家看看自己的妈妈在干什么,晚上吃的什么饭,然后写一篇几句话的日记。”
  第二天早晨,学习委员交来了日记本,我翻了翻,有几篇是这样写的——
  吃面条 3月24日 晴
  放学后我回家,妈妈在tui mo(推磨),我也tui mo(推磨),又做饭,做的面条,我吃了一大碗。(李伟)
  我帮妈妈做饭 3月24日 晴
  放学后回家,妈妈没在家,快黑天了才回家。去cai(菜)园浇cai(菜)去了,很lei(累),我就帮妈妈shao(烧)水chao cai(炒菜),chao(炒)的土豆si(丝),很好吃。(王关兰)
  喝酒 3月24日 晴
  今天我外公来了。我放学回家,外公正在喝酒,爸爸也喝,爸爸喝得多,外公喝得少,爸爸zui(醉)了,外公还没zui(醉),妈妈老用眼deng(瞪)爸爸,外公说:“bie deng(别瞪)他,zui(醉)了deng(瞪)他geng zui(更醉),shui shui jiao(睡睡觉)就好了。”爸爸就上床shui(睡)了。(刘进国)
  我一边看一边笑。正在这时,云头峪的赵焕祥来访,问我笑什么,我就把学生的日记给他看,他看了一遍说:“是好笑。三言两句的,没意思。”我摇摇头说:“他们才上一年级,写成这样蛮不错了。一年级的孩子能尽量把话说明白,就了不起了。”赵老师说:“你讲评日记吗?我听听。”
  我说行,就开始上课了。我把写得好一点的摘读了几篇,集中表扬了几条共有的优点,又评论上面说的几篇日记:“李伟写了一句话,很明白,吃的面条,还吃了一大碗,还帮他妈妈推磨,不错的,90分。王关兰写的日记说她妈妈没在家,去菜园浇菜,很晚才回家;炒的土豆丝,写得很明白,也得90分。写得最好的是刘进国同学,他回家时外公和爸爸正喝酒,就坐在一边观察,观察得很仔细;爸爸喝醉了,妈妈用眼瞪他,外公说什么话,人物表情都说了,真好!得95分。不过今后注意写完后多看几遍,自己觉得顺口了才行。你们再看看自己的日记,哪句没说完整?添添改改,可以再写一遍,要顺口,改得好可再加分。”
  大家高兴地读起来,改起来。
  我问赵焕祥,要让你怎么讲评?
  赵焕祥说,有点小意思,别说我,恐怕所有的老师看到这样的文字,训一顿是轻的,写得没意思嘛。这回我有点明白你的学生为什么那么喜欢作文课了,看,孩子们改得多有劲头。看来多鼓励是对的。我说训一顿倒很痛快,可学生再也不想写了。刚开始我们的要求不能太高,这个教学大纲上写得很清楚,教育儿童心理学也有论述。一年级的孩子,让他们喜欢写日记是关键,引上路后,再逐步提高要求。赵焕祥直点头。
  刚开始写日记,同学们为了能做到坚持不懈,采取了很多方法。很多同学在日记的扉页上题写了“座右铭”以自勉。有的写“毅力+勤奋=成功”;有的写“×××,你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天写一篇”;有的写“无毅力的人将一事无成!”有的写“有志者,事竟成!”有的在掀揭日历表的地方写上“别忘了写日记!”以在每天掀揭日历的时候提醒自己;有的在床头上写着“今天的日记,你写了吗?”以防在睡觉前忘了写日记。诸如此类的方法都很有效。
  (2)鼓励竞争,保持兴趣。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好胜心都是极强的。早在1980年,我们就创办了我县最早的以小学生为主的文学社——《山芽》日记社,并创办了一份刊物《山芽》。“小编辑”“小记者”由学生推选担任。每周的日记讲评会上,我总要选上三五篇在班上朗读,然后组织大家评议,由小记者、小编辑定稿后刊登在《山芽》上。选上的学生都很高兴,没选上的也暗下决心,争取下次选上。十几年来,《山芽》共编38期,刊登学生优秀日记500多篇。平时,我还经常鼓励同学们大胆向报刊投寄优秀日记。一旦有文章发表,同学们都充满了成功的愉悦。
  “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没有这种力量,教育的一切手段都将无济于事(苏霍姆林斯基语)。”的确,学生日记的发表或获奖,对于鼓励和带动全校学生的日记写作,起了重要作用。
  (3)多褒少贬,提高兴趣。学生天天写日记,我注意尽量做到常批常改常评,不断总结,批改时尽量多表扬少批评。不要小瞧日记的批语,它是沟通师生思想感情的重要渠道,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种十分敏感的反馈信息。批语得当、及时、准确,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这一串串红墨水的字迹,应该是感情的火焰,是非的界限,期望的彩虹。应让同学们看在眼里,是涓涓暖流,是声声鼓点……反之,当同学们满怀希望地打开本子,迎面而来的是无情的指责,冷冰冰的挖苦,兴趣之火怎么不灭?十几年了,我给小朋友们的日记打分从未少于80分。日记批语尽量多表扬少批评。对缺点,只找出主要的一两点让其改正。即使“一团糟”的日记,也从中找出几个“闪光点”进行表扬,使每一位同学都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有一回县教委的赵宝记老师来我校调研采访,当问及小朋友们怎么对写日记这么感兴趣时,有的同学说:“每次看到日记本上老师批的90分,心里甭提有多舒服了,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再写一篇,好得高分,有时真恨不得一天写两篇、三篇……”
  日记的火焰一旦点燃,相信必将会温暖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并使我们因此受益终生。
  四、难忘那关键的几步
  
  1. 一张珍藏了25年的满分作文试卷
  
  参加工作不久,我就感到自己工作的吃力。没有受过师范教育,不懂教育学、心理学,光凭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干不好工作的。
  我开始向周围老师们请教。白天上课,求教的时间一般放在晚上和星期天。没有自行车,我就翻山越岭步行,几年的时间听了本乡、邻乡镇70多位老师的300多节课。记听课随笔、札记300多篇。从这些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但这些层次毕竟不是太高,我多想有机会出去进修一下。
  
  1985年初夏的一个周六会上,李校长传达了教师进修学校招收函授学员的消息,我立刻报了名。
  这年暑假开始,我和400多名教师一起,开始了长达5年的进修。面授大多安排在寒、暑假,学员们背着行李,到县城南部的进修学校进行集中面授。
  上课一般在大礼堂里,房梁上的几个电风扇呼呼旋转,吹得学员的书本哗哗作响。这里的老师大都正规院校毕业,知识层次高,敬业精神强。老师们的课也都作了精心准备,旁征博引,资料充实,信息量大,令人耳目一新。台上的老师一边挥汗如雨口干舌燥地讲,一边扇着扇子。学员大多是民办教师,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听课认真,记录也认真,几乎没有请假的,上课时连外出解手的都很少。
  有一年暑假,正好父亲有病,好几天我都是晚上骑车回家,第二天凌晨再骑车赶回学校,从没误过一节课。进修的内容对我来说相对简单,早早完成作业没事了有时去县图书馆,有时去教研室找赵宝记老师借书看。
  进修学校与沂水师范斜对门,有时我也到师范转转。每次进去看到里面的学生们,心中对他们无限羡慕。一天中午我又来闲逛,碰到一个裸着上身只穿着裤衩风风火火走路的学生,黑瘦黑瘦的,一边走,一边看着一本什么书。只顾看书了,他差点和我碰了个满怀。我这才看清,他看的是一本美术书。我眼前一亮,联想到自己美术教学的困惑,一定要抓住机会请教他。我拦住他,自我介绍说明来意,他热情地约我到了一间画室。我问他放假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学生,他说回家也没事,都是在这里利用假期自学补习的。他自我介绍叫王瑞书,家是本县高桥镇的。我谈了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的困惑,他很有同感,说自己上学十几年几乎没上过美术课,时代在发展,孩子们应当接受全面的教育,课要开齐开全才好。我见他还是学生就这么有思想,不禁产生了敬佩之情。我们谈美术教学,谈人生,谈理想,不觉间一个午休的时间过去了。
  以后的每天中午,我们都在他那间画室里度过。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谈了很多共同的话题。那个暑假以后,我班里的美术课像模像样地开展起来了。一个学期的时间,全学区先后在这里举行了3次美术观摩课。
  和王瑞书的结识在那一年画了个分号,从此十几年没有再见面,谁知后来竟到了一个单位工作,而且办公室在隔壁。看来人和人之间是有善缘的。这是后话。
  进修学校的学习,填补了我知识的不足,我把学习到的理论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去,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我的理论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工作之余,我写出了上百万字的教研文章。
  我的刻苦好学,赢得了师生们的好评。
  那一年,我辅导的学生作文在全国获了一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学生在全国获得的最高奖励,县电台发了专访。地区党报《临沂大众》转载了作文,刊发了新闻,全县影响很大。进修学校的老师们也把这个消息大讲特讲。一时间,到我函授宿舍来取经求教看看张在军长得什么模样的络绎不绝。
  有一次语文考试,出的作文题目是“写一个人物,通过一件事或几件事写出这个人物的个性特点”。在限时的考场上,首先要做基础知识题目,作文时间也就几十分钟吧,我写了一篇《二妮儿》,被彭彦新老师批了个满分,作为范文在全体学员中宣读了。
  15年以后,我到了教育局工作。彭老师早已到了教研室工作好几年了。谈到我在进修学校函授时的情景,他对那篇作文还记忆犹新,几乎还能说得出那篇东西的大体内容。这是当教师的共有的特点,学生身上发生的点滴进步,老师总难以忘记。
  彭老师的爱人杨老师说,那篇作文试卷还在她家里保存着。几天后,把那张试卷拿给了我。试卷是油印的,纸张早已发黄,答卷的字迹还算清晰,只是那个红墨水批的满分数字早已模糊。
  又一个10年过去了,这张试卷一直在我的抽屉里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