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互动 张扬个性

2011-12-29卢悦妙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2期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然而,在教学中却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只会当一名机械的聆听者或简单的回答问题的说话者。课堂如果失去情境,就会失去感染力;学生如果失去兴趣,学生就会不愿表达与交流。针对这种现象,我在以下的教学片断中活用教材,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口语思维训练,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教学片断实录]
  师:同学们,看见过荷花吗?在哪看见过荷花呢?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生1:我家有一亩荷塘。荷花的荷叶很大,是碧绿色的,圆形的,每一片叶子有一根叶柄撑着,像一把小雨伞。
  生2:我家也种有荷花,它的花是粉红色的,非常漂亮,花瓣很多,一层一层的,里面包着莲蓬,莲蓬可以吃。
  ……
  师:听你们一说,我真想到你们的家乡去走走、看看。不过,现在你们先跟着老师去欣赏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叶老笔下的荷池,有的同学已被深深地陶醉了。现在我们又一起跟随着宋代诗人杨万里走进八百年前杭州西湖的荷池。看,这就是当时西湖的一角。如果你就是当年宋代大诗人杨万里,你正陪同友人从净慈寺走出,这时千姿百态的荷花呈现在你的眼前,你情不自禁地吟起诗来……(师生吟诗)各位大诗人,面对如此的荷池,你肯定感慨万千,请把所见所闻所感说一说,让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生1:啊,好一派夏天的风光!绿色、红色、白色汇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世界。
  生2:无边无际的荷叶,好像给西湖穿上了碧绿的裙子。
  生3:多旺盛的一片荷呀。一朵朵莲花就像一个个美丽的姑娘,穿着粉红的衣裳……
  师:刚才你们所说的就是当年作者所看到的,面对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感慨……
  师:如果你也站在荷塘边,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赞美?请你用一句诗去赞美它。
  生1:我认为池水也可以赞美,因为这一天天气很好,池水清清的,蓝蓝的,还有鱼儿。我的诗句是——“西湖水色清又蓝”。
  师:你真行,抓住了水的颜色。
  生2:西湖里面有各种鱼,鱼儿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灿灿,红艳艳,美不胜收。我的诗句是“映日鱼儿红艳艳”。
  师:很棒,用上了好多的叠词。
  生3:荷花这么红,荷叶这么绿,蝴蝶蜻蜓肯定来凑热闹,它们在花丛中尽情地飞来飞去,多美呀!我是这样赞美它们的:“蝴蝶蜻蜓花中舞”……
  师:你们说得太美了,在我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西湖的另一幅美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你们用你们的文笔赞美了西湖,作者也用了他的妙语赞美了西湖,不同的语言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希望大家学好它,它会改变你的命运,它将是你一生中的财富。
  师:下面请同学来当小诗人,用你神奇的笔去描绘你所看到的荷塘……
  
  [案例反思]
  这是一堂古诗教学中的口语交际片断,古诗教学比一般课文难度大,即使是在当今课改的节骨眼上许多教师还是按字词落实、破译诗句、机械记忆来进行古诗教学,这样往往把一首优美的诗上成了一堆杂碎,激不起孩子的兴趣,课堂就缺少了活力。如何改变这种沉闷的、接受式的课堂,使它变成是学生探究诗人的心灵,焕发诗人的诗情,再现当年的情景的课堂呢?我觉得并非易事,尤其对我们农村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但以上的教学案例是一个突破,它构思精巧,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情绪。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个性思维、学生的创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标口语交际的新理念。这个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创设立体和谐的语言训练空间
  语言训练不同于写作,它需要学生的心理适应。这就要求口语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荷是生活中容易看见的,为学生所熟知的,特别对农村孩子来说看见荷是平常的事。让他们去说说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荷的样子、形状,就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兴趣,引发了他们强烈的说的欲望。我创设了生动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1.“同学们看见过荷花吗?……”教师轻轻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生活记忆,勾连出他们大量的生活阅历和体验,再现了他们耳闻目睹的荷的画面,激起了学生想交流、想报汇的欲望。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语言,构成了鲜活、丰满的荷的感性世界。无形之中,学生握住了一把钥匙,杨万里的荷花天地已悄然洞开,为学生进入诗境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2.“如果你就是大诗人扬万里,你陪同友人刚走出净慈寺……于是你情不自禁地吟起……请把你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说说好吗?”学生们移情换位,兴趣浓厚,思维独特,千姿百态的荷塘美景呈现在大家眼前。这样,“以境促思,以思促说”的语言环境就形成了。3.“如果你也站在荷塘边,你认为还有什么可以赞美?请你用一句诗去赞美它……下面请同学也来当小诗人,用你优美的语言去描绘你所看到的荷塘,写完后交给老师欣赏。”“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学生在前面二次语言环境的训练中,在杨万里的诗境的基础上对荷塘美景已有更深的认识,经老师这么一提醒,就激起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一首首优美的小诗在他们笔下诞生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得到了升华。
  
  二、鼓励独特思维,弘扬个性语言
  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本课教学的片断中,我没有什么“牵引”与“指导”,更没有字词落实、破译诗句,而是让学生经历四个层次的情境与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即介绍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荷,接着看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然后说说杨万里诗中的荷,最后谈谈自己心中的荷塘。这四个层次让学生在情境中思维,在思维中感悟,在感悟中得到启示、熏陶;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收获。整个课堂呈现了见仁见智、口吐缤纷的荷塘美景,体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理念。学生的语言也经历了四次的升华,一次比一次活跃,一次比一次优美,有的以前从来没用过的词语、句子、修辞,也在情境创设的衬托下脱口而出,如:“每一片叶子有一根叶柄撑着,像一把小雨伞。”……这些从比喻到拟人,到重叠词,从作者的诗句到自己的诗句等等,无不体现了语言训练的时效性,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利用评价促进语言交流的兴趣
  课堂上对学生语言表达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表达的兴趣。评价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形容。在本课中我用发展的眼光来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如:“听你们说,我真想到你们的家乡去走走,看看”“你真行,抓住了水的颜色”“很棒,用上了好多的叠词”“你们说得太美了”这样的语言,对发言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赏识,一种鼓舞,是自尊心的一种满足,既激发了他们想说的勇气,想说的欲望,又构成了师生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体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轻松地交流,才会表达各自独特的意见、感受、体验,从而才有可能出现个性化的语言,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