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绽放“智趣”之花
2011-12-29顾慧辉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2期
什么是教学的“智趣”?早在几年前,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就曾对课堂教学如何能具有生命活力、充满情趣和智慧的挑战,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人提出过自己的见解。“智趣”,即以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为根本任务,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的趣味性。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现围绕这三要素,对自己所了解的教学的“智趣”谈谈几点拙见。
一、文本之“智趣”
中国的汉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从汉语拼音到字、词、句、篇,奇妙无穷,魅力无边。汉语言文字不仅积淀着中华五千年文化,同时闪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明的独特光芒。每一篇课文无不浸透着真、善、美,还赋予了浓郁的民族情结。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本身的智趣,以此为源为本,让文本成为学生认识世界、积淀语言、提高语文素养的桥梁。
以苏教版第12册“练习3”为例,本次练习为五项:“语文与生活”(《红楼梦》经典片段,围绕众人听了刘姥姥一席话后笑的神态展开,旨在学会观察、想象,描写不同形态的笑)、“诵读与积累”(12个成语概括了《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口语交际”(漫谈三国英雄)和“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即使是电脑普及的时代,中国的书法文化也不能丢),旨在给学生提供语文知识的集中实践机会,以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素养,又为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名著提供平台。这些文本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充满情趣的语言,它们都蕴含着“奇情妙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开掘知识、拓宽视野、激发情趣,将看似简单的“练习”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教师只有走进文本,细读文本,挖掘文本的“奇情妙趣”,才能探寻到深入文本的智慧路径,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丛林,品味语言的芳香,认识文本的价值,感受文本的人文内涵;从而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起来,实现文本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二、学生之“智趣”
随着教育的改革,教育更关注学生,以人为本。语文教学的真正主人是学生,他们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应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领会”、“品味”、“感悟”还给学生。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例,教师在研究了教材之后,精心设计了以下的导学案。
(一)感受“神奇的天书”
1.读第二、第三节,体会星星对水手的作用。学着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2.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补充介绍星座。
3.体会云对飞行员的作用,文中描写砧状云的样子的句子是哪一句?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4.从飞行员身上,你又感受到什么?
5.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二)感受“有趣的地书”
1.读了第五小节,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知道什么是由于地壳的运动产生的。由石灰石的形成,人们还能推测到什么?
2.读第六小节,人们看到花岗石,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在充分了解教材之后通过创设一些问题,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中的智慧趣味得以激发,让学生享受思维的智趣、合作的智趣。
三、教师之“智趣”
教师要能巧妙利用文本,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灵,能通过激趣、巧解、妙喻、幽默诙谐等方式,以及平等民主乃至游戏氛围的创设等,使学生学得妙趣横生、意兴盎然甚至情绪高涨、热血沸腾,进入如痴如醉的境界。
一位教师在执教《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时,课始先引读第一自然段,而后激情导入:“宝岛台湾的却是蝴蝶的乐园。春暖花开的季节到了,一只只蝴蝶又和我们见面了。快,一起来呼唤一下它们的名字吧。(多媒体出示蝴蝶图及相应的蝴蝶名称)让我们跟着可爱的蝴蝶走进‘台湾的蝴蝶谷’吧。”
从美入手,以美丽的蝴蝶、动听的名字、生动的画面激起学生美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心灵的愉悦、精神的振奋,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文本。这无疑是成功的开始。
“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只有高深的学问,不懂教育规律,没有掌握教育教学的艺术,课就上不好,或者事倍功半。”魏书生老师的教学艺术可能不是每个人能学到的,当我们能以学生为本,力图以一种智趣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形成智慧,形成能力,这样的课堂也是生动、活泼、有效的。
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于弘扬它固有的智趣性。“追求愉快是人的本性。”教育是以育人为根本,它既要为人获得智慧提供平台,又要为人获得愉悦、幸福提供沃土。如果教育本身能为受教育者提供生活化的、幸福而充满意趣的平台,那么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