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课
2011-12-29孙玉岭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3期
课堂教学讲究根据学情“以学定教”,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还要特别注意根据课文特点“以文定教”,即准确把握课文的体裁、题材以及语言特色,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请看一位教师《匆匆》一文的教学。
一、营造氛围,奠定课堂抒情基调
1 课堂导入时,教师引导学生背诵上单元学的古诗《长歌行》。
师:“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向东流去的河水,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这里,说的仅仅是河水吗?
生:说的是时间,时间像河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师:是呀。我们的时间是怎样一去不复返的呢?
师(板书):匆匆。
2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读出文章的节奏和反复咏叹的情调。
3 学生自由读。
【评析:一节语文课,就应是一首优美的乐曲,或激昂,或低回,或慷慨,或舒缓,因课文而异。一开始上课。教师就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本教例以《长歌行》导入,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在乐声中充分展示课文低回的节奏、叹惋的气息,使学生深受感染,不知不觉中,自然静下心来,沉入教师营造的抒情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语文重在熏陶感染,好的范读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走进文字中,走进课文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范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二、重组语句。感悟节奏美
教例一:
1 教师出示课文第一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 指名朗读。
3 教师出示重组的句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4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注意“子、了、的、候”的读法,大家不妨闭上眼睛,边读边用心体会。
5 学生读。
教例二:
1 学习课文第一节第二句时,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展示了课文诗的节奏,再反复引导品读。
原句: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走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
重组后:
但是,
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
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
偷走了他们罢:
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2 师范读,读出急迫追问的语气,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3 学生练读。
教例三:
课文的第三节细腻地描绘了时光流去的踪迹,让人读了无不为之怦然心慷。教师请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日子从我们身边离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句子,最后显示如下: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师:请大家再把这三句话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作者心情的变化吗?
生:我体会到作者的心情越来越急切,时间从早到晚。又到早上,作者越来越不安,越来越难过。
师:你能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吗?
(生读)
师:同学们,日子就这样从我们的身边轻轻地悄悄地飞去,让我们也来想一想。日子还在哪些我们毫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消逝了呢?比如,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生:(略)
【评析:这篇散文,其实就是优美的散文诗,有诗的节奏,诗的韵致。在以上三个教例中,教师通过重组句子结构,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文章诗意的美。教例一展示了句子整齐的节奏美。作者采用四六句式,中间“子、了、的、候”又都是轻声,读起来抑扬顿挫,极富音乐美,而教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则使学生充分地领略到这美的节奏。教例二不仅显示了课文内在的节奏,教师更是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内在的节奏里包含的情韵——作者急迫苦闷的心情。在教例三中,教师把原本相连的句子单列出来,便于感受文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而且通过让学生模仿说,学习了作者化无形于有形的表达方法,同时加深了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感受。以上这些富于创意的设计,使课堂显得十分灵动,充满诗意。这样的课堂,也是一首诗;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语文的魅力也就在其中。】
三、联系背景,激发学生珍惜时光
课文的第四节,写作者在时光匆匆中的苦闷和不平。这对于十二三岁,正在快乐的少年时代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体会的。这是课文的难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
生:作者为什么说“只有徘徊罢了”?
生:为什么说“白白走这一遭啊”?
生:作者说“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什么事都不能做呢?
师:是呀,他为什么什么事都不能做呢?只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就明白了。这篇文章写于1922年,当时,中国正处在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很多像朱自清这样的知识青年,他们满腔热血,一心想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然而却报国无门,找不到振兴祖国的道路,所以他们彷徨,他们苦闷,他们不平。这里,分明跳动着一颗赤热的爱国之心。同学们,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这一节。
(生读)
师:黑暗的时代已经过去,生活在新社会温暖的阳光下的我们,算一算,多少个日子已经从我们的手里匆匆而过了呢?
生:四千多个。
师:在这四千多个日子的匆匆里,你都做了些什么?留下些什么痕迹呢?
生:(略)
师:是呀,正像大家所说的,我们的日子是幸福的,充实的。假如朱自清先生现在来到我们中间,你能告诉他,你的日子是多么充实,多么有意义吗?并且告诉他,你打算还要怎样“认真地过每一分钟”,让你的日子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学生讨论)
师:好,同学们,老师现在就是朱自清,请大家告诉我,你们的四千多个日子都是怎么过的,或者告诉我。你将怎样过得更有意义?
(师生互动)
【评析:本教例中,教师没有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苦闷和不平上,而是“反其意而行之”,着重激励学生热爱今天的生活,珍惜时间,使自己的日子过得更有意义,更加充实,从而使文本与学生的生活发生联系,并且在师生互动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显示了一个教师的匠心。】
《匆匆》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抒情名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时光飞逝而一事无成的叹惋和无奈。文章大量使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美,特别是长短句式的搭配使用,协调着感叹时光流逝的情调,形成了空灵宛转、反复咏叹的节奏美、情韵美,使人沉醉。教师根据课文的特色,引导学生感悟这美的语言,激发珍惜时光的感情,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运用重组课文等多种方法营造了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使教师、学生、文本融为一体,沉浸在一种三者融合而成的气氛里,师生都深深地受到感染。
总之,教师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特色,因文施教,充分展示了文本的魅力,也充分展示了语文课的魅力,学生会长久地记得这篇课文和这节语文课,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