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多发现 素材就新颖

2011-12-29李敏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4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于缺少发现,一些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导致习作时即便搜肠刮肚也是只言片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李白坚教授在《“前”作文教学的意义和方法》中也提出了“生活和激情是写作的先决条件”,要帮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素材”。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发现新颖的写作素材。
  一、留心观察,多“发现”
  1.从亲身经历发现
  亲身经历是感受最真切但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事情。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源泉,学生每天在学校、社会、家庭中,都会发现许多“新”的东西,而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新的变化,把它们作为写作的素材。即便是为了作文而举行游戏活动,也可以在适宜的“创造情境”中来获得比较真实、具体的感受。
  2.与课文比较发现
  课文是最好的习作范本,在学习课文之后进行小练笔有两个好处:一是对课文写法的仿写;二是联系生活实际可写出新的感受,与原文进行对比,看是否能产生认识上的共鸣。
  3.从媒体中去发现
  现在的“去生活”时代悄然来临,学生与现实生活疏远了,网络、信息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中。这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从电视、广播、网络中注意新人新事,将这些事情与自己、身边的人做做对比,也会有很多发现。
  二、热爱生活,爱“发现”
  对生活的热爱、关心,是学生发现生活的重要前提。裴斯泰洛齐说:“好奇心这个强有力的刺激激励儿童思考。好奇、热爱才能关注,才会有感情做动力去进一步观察、发现。”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特别注意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实际生活体验中体会生活美的含义,引导他们用全身心去感受生活美的熏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观察、研究生活。
  有一次,我校举行拔河比赛。在第一轮比赛中,我班12名选手虽然个子高,力气比对方大,结果却输给了对方。在旁边观看的同学说:“我班阵容是前高后低,不合理。应该是前低后高,这样后面的同学才不会受到前面同学的牵制。另外,最前面两个同学的力气要大一点,才能稳住阵脚,最后面的一个同学既要个子大,又要力气大,才能稳好舵。”我立即采纳建议,及时调整了阵势,终于取得了比赛的胜利,我要求学生立即将赛况写下来,新颖的素材又产生了。
  三、循序渐进会“发现”
  全面、细致的观察是发现的基础,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进行比较、分析,认识才有可能更准确、深刻。
  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自己所学到的内容与身边的哪些事物有联系,借以认识事物。再次,训练学生在留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一个侧面,练习寻找相似点,“发现”同类现象。最后,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相似点,从而准确地发现。
  学生一旦拥有了发现的方法,拥有了观察、记录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就可以逐渐解决写作中出现的缺乏创新、文字枯燥、情感苍白等问题,作文就会增添生趣和灵动。
  四、养成习惯常“发现”
  小学生年龄小,学习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情绪性也十分明显,所以,要使他们留心观察往往有一定难度。那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各类游戏中用心体验,养成发现的习惯非常重要。
  1.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需要引起的一种积极心理倾向,而观察的目的指向性可以有意识地激发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因此,可以将习作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使观察、认识、发现新事物与本次习作相结合,用自己的“发现”来满足内容的需要。在设计观察发现的训练内容上,教师要力求使内容和形式新奇、丰富,有一定的吸引力,便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发现的兴趣。
  2.保持兴趣
  ①每次观察、认识、发现新的事物,教师都要指导学生积极运用在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观察、认识的新知识,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予层次性和差异性的个别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
  ②坚持写观察日记。这个日记有个人观察的,也有小组观察的,促使学生自主去观察、认识、发现新事物,并且及时进行评讲,将个别的发现与大家共享。
  ③通过“新闻发布会”、“校园广播台”以及黑板报等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发现”交流。
  3.深化兴趣
  在学生能坚持观察、认识、发现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观察、认识、发现的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具体措施是:
  ①每周五下午召开一次“发现”会,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评价,看谁的发现深刻、准确、有新意。
  ②组织学生将“发现”写成报道、征文,教师写上评价附言,踊跃向报社、杂志投稿。
  总之,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写出有个性的作文,就要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来选择作文内容,畅吐心声。只有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才能使新颖素材层出不穷,让习作越来越容易,让学生越来越喜欢习作。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