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三
2011-12-29涂东微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4期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句话出自《红楼梦》,原本是用来比喻贾宝玉对爱情忠贞,本文也以此作为小学作文选材方法的一个重要理念。有人将写作文喻为“做衣服”,而怎样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有效的组合,从众多素材中“取一瓢”,这将是本文重点要探讨的问题。
一、选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广大语文教师不懈努力的目标。有些教师偏向于指导学生写作技巧的训练,有些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注意平时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这些方法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但是,目前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扰:看到作文题目,学生思绪万千,可是却不能很好地选取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材料进行作文创作,经常处于盲目随意、散乱无章的写作状态。因此,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有些教师根据历年的考试题型,选择一些范文让学生死记硬背,俗称作文“万金油”,即考试中无论遇到什么作文题目,都可以让学生拿出那套背得滚瓜烂熟的“范文”模式去套,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作文教学方法,虽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是却使作文教学远离人间烟火,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内心感受。这样的作文不再是学生抒写心灵的需要,而成了考试的附属品,让小学生对作文练习产生畏惧感。结果导致作文习作千篇一律,尘俗老套,教师教得吃力,学生也背得费劲,所以,背诵与模仿只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一种途径,要真正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教师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从选题开始,指引学生从生活中,从细小处去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感悟,并经过思考提炼,聚集成文。物以文显,文由物生,习作绝对离不开事物,一旦离开事物,也就成为无水之源,作文也就无从下手。
二、作文选材的方法及技巧之分析
1.围绕文章中心选材
作文选材的关键,在于根据文章或者题目的要求抓住作文中心,这样才能准确地选择材料,并在选择素材中提炼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写“我的父亲”,可让学生对于同一个作文题目写出五段对父亲不同描述的话语,如在工作中不苟言笑的父亲,在奶奶和母亲面前“点头哈腰”的父亲,在我面前活像“开心果”一样的父亲,等等。这样的作文练习,就能让学生对同一人物或事物进行了多角度的挖掘,多中心的开发,使得小学生有物可写,并且可以从不同的中心,用不同的材料来体现人物的品质。又如写这样的作文题:“在你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有意义或有趣的场景,请你从中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深刻的场面,写一篇短文。”这时,教师可以这样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们周围有学校,有娱乐场,有公园,有宾馆,有超市,有电影院等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些地方,从中发现不同的写作中心,这样学生在习作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中心地选择自己需要组织的语言材料。此外,根据不同中心选择好材料后,还要注意所写材料的详略得当:能充分体现文章中心的可以详写,对表达中心只起辅佐作用的可以略写,与文章中心无关的就不写。
2.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明代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应有“童心”的文学观念,所谓“童心”就是指作家的真心,“一念之本心”。同样的写作原理,要使得作文与众不同,就需要学生选择真实材料进行作文,即写自己经历过的,也就是真实的、熟悉的事情,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体现个性和童趣,字里行间流落出真情实感,从而感动读者,产生共鸣。因此,在小学作文训练中,教师要尽量指导学生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不必要人云亦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新思维。如写《红旗的一角——红领巾》,很多学生都选取了作文范本上叙述的宏大意义和深刻领悟作为自己的作文内容,这样的选材,既不符合一个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更未能很好地写出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应从小处指导学生选取角度,选好材料内容来写,如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一年级时,见到高年级的同学都戴着红领巾上学,于是自己让母亲帮买了一条,可是没想到戴着红领巾去学校,却被同学取笑了,于是在羞愧中摘掉红领巾,但是心中暗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重新戴上这条红领巾。这样的写作材料,不仅反映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同时写得富有童趣,活灵活现,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
3.以小见大
很多学生在习作时,虽然列举了很多的材料及内容,涉及的面很广,但是这种面面俱到的写作方法,并不能使自己的习作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所以,选择材料时,要避免出现泛泛而谈,“大而空”的尴尬境地,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与作文写作中心相呼应,具体地说,如果你想写一个勇敢的母亲,就不要写母亲和蔼可亲,善良动人的一面,即围绕“勇敢“一词展开思考,抓住文眼,然后选取一个典型的“小点”来反映“大面”,也就是要选准切入口,小处落笔,“以小见大”,这样才能突出文章的主题。
作文材料选得好,作文也就成功一半了。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选材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在选择自己平时积累的材料时,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对所确定的材料进行推敲修改,使之符合文章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文章内容,体现文章中心。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