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人为本的“诗教”

2011-12-29吴秀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4期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因篇幅短小,一般为一课两诗,而《青松》则为一诗一课。《青松》作为精读课文,合理的教学时间安排应为两个课时,而事实上,一直以来许多教师用一课时来教学就足够了,课文生字简单,意思明了,学生读两遍就会背诵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
  是教材安排不合理,还是真的没有什么可教学?细细品味,我发现这首诗看似通俗易懂,但实际内涵深刻,很有张力。诗中“大雪”、“青松”、“压”、“挺”、“高洁”等词都承载着丰富的视像,浸润着文化的意蕴。把这些汉字符号转化为情感符号,让学生触摸语言的温度,体会诗词的灵动,值得我们去探讨。于是,《青松》一课成了今年我校青年教师优秀课比赛的课题。选手中,朱梅老师让学生凭借直观可感的视像,展开具有生命体验的联想或想象,通过创设情境,构建意象,整合课内外资源,有重点、有层次、多形式地创造让学生说话的机会,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以下是她教学“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句诗的教学片断。
  师(出示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生齐读)
  师:这是怎样的一场大雪呢?请同学看课文插图。走进这白色的世界,你好像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到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
  生:我看到雪像一层厚厚的棉被盖在松树的身上。
  生:我看到地上结了很厚的冰。
  生:我看到地上、树上、屋上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生:我看到松树的树枝都被大雪压弯了。
  师:可想而知,这雪一定下得——,下的时间一定——,这时,气温一定很——,能用词语形容一下吗?
  生:鹅毛大雪。
  生:纷纷扬扬。
  生:冰天雪地、地冻天寒。
  师:这么冷的天,这么大的雪压在青松身上,同学们做个动作试试,这“压”字说明了雪怎么样?
  生:说明雪很大。
  生:说明雪很厚。
  生:说明雪很重。
  师:雪大、雪厚、雪重,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学生个性化地朗读诗句“大雪压青松”)
  师:这么沉的雪压在青松身上,青松怕不怕?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齐):青松挺且直。
  师:谁愿意做青松?把它“挺且直”的样子表演给大家看一看。
  (一生上台表演:头微微昂起,挺着胸脯)
  师:再看看“挺”字,部首是提手旁,与什么有关?从这个偏旁来看,老师觉得在青松挺胸的同时或许可以加上手的动作。
  (学生边读诗句边做动作,有的学生挺胸又拍胸,有的学生伸直双臂上举,有的学生一手叉腰一手斜伸)
  师:这一拍胸,一伸臂,就好像青松在说——
  生:我不怕雪压。
  师:如果我们就是大雪与青松,一个压,一个挺,大雪会怎么说?青松又会说什么呢?
  (学生同桌扮演大雪与青松,展开对话)
  生(大雪):我要把你压垮!
  生(青松):你别做梦了,看我多强壮。
  生(大雪):压不死,你也会冻死!
  生(青松):哈哈,春天就要来了,会“死”的是你。
  ……
  评析:
  关于诗歌教学,商友敬先生曾写过《语言·情感·想象——说中小学的诗歌教育》。他说:“今日的中小学诗歌教育,应该围绕着三个维度来发展。一是发展学生的语言修养,二是发展学生的情感世界,三是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才是二十一世纪以人为本的‘诗教’。”
  朱老师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教学中,她把“说”与“想象”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促进学生情感世界的发展。如学生读通诗句以后,让学生透过课文插图,“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从而感受到雪大、天寒、环境恶劣。为了让学生理解“压”和“挺”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想象“大雪”与“青松”会有怎样的动作和语言,在对话中让学生走进诗境,体悟青松的顽强勇敢、坚忍不拔。
  可以说,朱老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一诗句的教学,语言训练贯穿始终,并把发展语言与发展想象、发展情感紧密结合,品词析句,理解诗意,构思巧妙而独具特色,实现了商友敬先生所谓的以人为本的“诗教”。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