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习作内
2011-12-29钱燕群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7期
流动儿童,就是指那些随着父母工作需要,从农村进入城市学习的外地农村儿童,这些孩子分为两类,有城市中上层面的流动人口子女,还有中下层民工子女,本文叙述的对象就是后者。接收他们时,我和其他语文老师一样倍感纠结:流动儿童的作文能力弱,胡编乱造,语句不通,错字百出,教学难度大,无从下手。单调的打工家庭,使流动儿童失去了很多本真,也夺走了孩子丰富快乐的童年,写作题材严重缺乏,无奈之下孩子们便开始胡编乱造,泛滥成灾的优秀作文集成了学生习作的法宝,丢开这些他们就觉得无从下手。
作为语文教师,感叹学生基础差,抱怨家长素质低,都无益于解决问题,还不如寻找原因与解决之道,力争改变现状。经过四年的探索,我的学生作文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一是内容独特,真正反映了自己真实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二是语言朴实,字字句句洋溢着真情实感,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三是乐于表达,将自己的所思所闻所感所想毫无保留地记录在习作中。
以下就是我通过优化习作内容,让流动儿童爱上写作的两味“偏方”。
一、肚里有货“才能写”
流动儿童写文章,常常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与他们的阅读量少有关,不是他们不爱看书,而是缺少书籍和环境。除了常规的诵读积累以外,我编印了《书海扬帆》,向家长推介儿童书籍目录,更请家长与孩子达成协议(《亲子阅读营造“书香家庭”建议信》)。李仙是目前班级中习作水平最高的女生,她写作的窍门就是:
以前写作文,脑子里空荡荡的想不出写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写。现在每次都抓住一个要点写具体、写完整,结果越写越有滋味,心中许多话写也写不完,无奈只能加上结尾收掉,所以我的作文总在规定字数以上。
写完作文读几遍是我的习惯,你可不要小看这“读”,读是有讲究的,在读的过程中,可以修改错词、病句,可以修饰补充好词好句,经过这样精雕细琢、千锤百炼的读与改,就能写成好文章。但是我的文章读来不够生动,像干瘪的面包,现在我正在积累名句美词,希望在今后的习作中能派上用场。
——贵州籍学生李仙《我与作文》
二、心里有话“盼着写”
1.挖掘教材“有同感”
并不是每组大作文都适合流动儿童习作,需要选择性教学,更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随机进行读写练习,把写作教学适当渗透到阅读教学中,立足教材文本,有效训练,适度延伸。
例如教学完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主题教材后,我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动物,或者回忆老家养过的动物,然后进行描写。我们的学生刚从农村来城市,家中都养过各种动物,他们与城里孩子从没见过的动物是朋友,因此,他们笔下的动物更是栩栩如生:
我家养了几头可爱的小猪,它们的肥脑袋又大又圆,耳朵像两把小扇子,黑黑的眼睛像两个玻璃球,鼻子就像个三角形插座。小猪身子原本就肥,吃饱了,更像胀足气的气球,细小的尾巴在肥屁股上扭来扭去,不消停。
它们吃食的时候,不能没有水,吃几口食,找点水喝,嘴巴总是一拱一拱的,怎么也闲不住,把汤汁和食物拱得满地都是。吃完了盆里的,小猪就哼哼叫,好像在说:“没吃够,再加点。”
一天,其中一只小猪偷跑了出去,我到处寻找,看它在远处吃草,就想悄悄过去抱住它。这时,一只恶狗飞快地奔过来,我吓呆了,恶狗叼起小猪就跑。我追上去,已经来不及了,恶狗叼着惨叫的小猪跑远了,可怜的小猪就这样丧命了,我难受了好多天。
——贵州籍学生彭天龙《小猪》
还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作文练习,如:
学习了课文《搭石》,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不起眼的美。请你擦亮眼睛观察,竖起耳朵聆听,用心灵感悟,想想:人与人之间还有哪些“不平凡的美”?
学习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你写写身边的“桥”。
2.留心周围“身边事”
生活就是作文,作文就是生活。无论是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还是学校生活中发生的事,都是学生习作的源泉。
材料①:信
进入初冬,我看见班里孩子仍穿着单薄的衣衫和鞋裤,就联系了市区学校秀水小学捐赠冬衣。我把整整一车冬衣送到孩子们手中,他们挑选了喜欢的就迫不及待穿上。恰巧我们在学习《给柯岩的一封信》,因此我鼓励孩子们给秀水小学的同学写信,与他们结成好伙伴。结果,这次的写信格式,是历年来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掌握得最好的;信中内容,是最感人、最真切的。有的孩子发挥创造力,把信折成各种形状,画上各种图案。
几日后,孩子们紧张地等待着回信。这种心情,在他们的作文中,被描写得绘声绘色。等拿到回信后,孩子们赶紧阅读,教室里静悄悄的,有的用手指着一字字看,生怕漏掉;有的情不自禁读出声音;有的马上提笔回信……
学生们远离家乡,倍感思念亲人,我就建议大家给老家的长辈、亲友写信,因此,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如泉水般汩汩流出。
材料②:家长会
我们学校的家长会开得“很不容易”。家长都是农民工,几乎没有休息日,大多从事三班倒、建筑工等工作,他们参加家长会不但要被扣100—200元工钱,还要看老板“同不同意”。很多家长接到通知后,马上跟老师联系:“下雨就来,不下雨就不来。”开家长会跟天气有什么关系?因为下雨工地休息,家长有时间参加,反之是请不出假的。因此,我们学校家长会的到会率,能有50%就是很好了。然而2010年11月的家长会,我们四(7)班家长100%到会,创造了学校最高纪录。这其中,老师做了许多工作,当然也离不开孩子们的努力。家长对天气的期盼,孩子们也深刻感受着,他们想尽办法让家长来开会,这里面发生了许多故事。我抓住契机,让孩子们以《家长会前后》为主题,写下这几天的感受:
因为爸爸工作很忙,早上他想叫叔叔代替去开家长会,可是叔叔要看护妹妹,忙不过来;爸爸又想让姑父去,话音刚落,姑父说临时有事不能去;决定让妈妈去,可她是个慢性子,打理了半天都没好;恰恰相反爸爸是急性子,他等不住了,开着摩托车就去请假了。最终,爸爸来了。
贵州籍学生陈其贤
今天家长会上,我先领读。刚开始我和平时一样没什么感觉,读着读着,我看到了爸爸,心里咚咚咚敲起鼓来,紧张得书也拿不稳,声音发抖。因为爸爸是很严肃的人,我怕自己做得不好,让他失望。等我领读完,头上、背上全是汗。
晚上回家,我听了爸爸一个小时的唠叨,从小到大他从没和我说过这么多话。他让我转告老师,今天人多爸爸插不上话,过几天他要打电话和老师交流的。我知道,爸爸唠叨,是因为爱我。
贵州籍学生李仙
我特意将这次的习作出了一期作文专刊,将孩子们的真心话发表出来,孩子们看了,争相议论:“我跟×××心情一样的”,“我也是这么做的”。学生又带回去和家长一起阅读,家长们看到孩子的真心表白,非常感动。
材料③:四川地震
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生活艰辛,常常遭受各种打击,有的家里遭遇火灾,有的父母遭遇噩耗。比如“5·12”地震时,我校有近200名四川籍学生,学校为四川籍学生做了许多工作。我引导学生一起用笔倾诉那难熬的日子,其中四川学生罗富贵的《爷爷,快接电话吧!》一文获得了市作文评比一等奖。
3.倾诉内心“大实话”
流动儿童来自五湖四海,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不同,独立能力强,远离家乡,因此有浓厚的思乡情节,因为生活的特殊性,他们也往往比较内向,他们想要倾诉,但渠道和能力受到限制。于是我鼓励他们敞开心怀用笔尽情倾诉,因为只有当学生“心里有话”时,才有“盼着写”的欲望。
材料①:父母与家庭
流动儿童生活单调、活动范围小,父母和家庭是他们生活的“绝大部分”,在这方天地中,他们也有苦闷,于是我让学生畅谈心里话。(例:江西籍学生付青青的《我想要一个爸爸》,四川籍学生马丹的《爸爸,我对您说》,贵州籍学生纪绍璋的《艰辛的生活》)
材料②:家乡与亲人
无论走到哪里,城里的月光总不如家乡的亮澈,最美的是家乡,最亲的是家乡,最念的是家乡,家乡的人和事物是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最想表达的内容,于是我开展了一次“我爱家乡”主题作文。(例:辽宁省王晓亚《家乡的夏天生活》)
著名学者马正平教授认为,作文能力本身是个虚无,作文能力必须依附在某些因素上才能成为能力。这些因素包括:第一是作文兴趣,第二是作文意志,第三是人格背景,第四才是作文技能。因此,在作文教学之路上,优化教学内容,激发习作兴趣,是最关键的起点。孩子们以前“怕写作文”,现在是“盼写作文”,这些转变孩子们记录在了作文中,以下就是孩子们对习作的情感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我的童年被烦恼绊倒了。我以前最大的烦恼是写作文。我最讨厌写作文了,在老家时就怕得要命,那种心情难以形容。自从来到群贤小学,这个烦恼少了,我慢慢体会到了写作的奥妙,也感受到了写作文的乐趣。
——重庆籍学生陈柯城《我的烦恼不见了》
我以前在老家上学,最不喜欢语文了,更怕写作文。自从来到这里,我最喜欢上语文课,盼着写作文。虽然我的写作水平不是很好,但已经比在老家时强多了。
——湖北籍学生刘志魁《我盼写作文》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