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移花接木”进行语言训练
2011-12-29严小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7期
《小青石》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选学课文,也是一个童话故事。有两位教师在教学“小青石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后的快乐”这一内容时,都在此处进行了语言训练,但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
[案例一]
教师出示句子: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候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到了许多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
师:请大家认真读第一句话,想想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
师:小青石看见了哪些鞋子从它上面走过?
生:布鞋、草鞋、皮鞋,还有赤脚的。
师:是啊,这篇文章是几十年前叶圣陶爷爷写的,所以还有“草鞋”。如果我们把它改成现在的年代,你认为还可能有哪些鞋在它上面走过?请仿照书上的排比句写一写并组成一段话。
(学生仿写句子)
生:有时候是休闲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跑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候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雨鞋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到了许多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
生:有时候是凉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运动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溜冰鞋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到了许多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
(两位学生回答后,无人再举手,课堂陷入僵局)
[案例二]
教师出示句子:有时候是布鞋在它上面跳过,有时候是草鞋在它上面跑过,有时候是皮鞋在它上面走过,有时候是赤脚在它上面踩过。小青石看到了许多许多人的脚,它觉得非常快乐。
师:请大家认真读这两句话,设想一下:也许小青石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我们上学、放学都从它上面经过。想一想:小青石会有哪些有趣的见闻?
生:摩托车从它上面呼啸而过。
生:小朋友背着书包,唱着歌儿快乐地跑过。
生:母亲牵着孩子的小手,6fPkZtHPokQz2C6sQ+cx8CbhboOyAA6JCS9Ij9LCOpE=一边走一边叮咛着什么走过。
生:学滑板的孩子“嗖”的一声从它头顶溜过。
……
(学生发言积极踊跃)
师:正是这些有趣的见闻,使小青石在服务于大众的同时,真真切切地享受着快乐,而且几十年来,小青石一直过着这样有意义的生活。相信几百年、几千年过后,小青石会有更多、更有趣的见闻。
[点评]
在以上两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都在设法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训练,想象小青石成为“让一切人走的道路”后的见闻,由此感受它们服务他人的快乐。这种快乐和最初实现个人理想,“成为水晶和玛瑙”时所感受到的快乐是截然不同的,是更高意义上的快乐,从而服务于本文的主旨。
不同的是,在“案例一”中,“你认为还可能有哪些鞋子在它上面走过”这一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写话训练变成了毫无价值的鞋子种类的大搜集,让学生的思维进入了“死胡同”。这样,学生不能充分想象小青石的生活,不能真正感受人们从他上面经过时的快乐,也就体会不到小青石服务他人的快乐。在“案例二”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假设:也许小青石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我们上学、放学都从它上面经过。这样假设,就巧妙地对小青石的见闻进行“移花接木”,把学生的生活经历迁移到小青石的见闻中,一下子就拉近了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这样一来,学生的话匣子很快被打开了,思维也被激活了,语言训练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事实证明,巧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既能使学生的语言训练得到扩展,又能让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到文本的内涵,实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