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2011-12-29李瑾秀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7期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体验生活,培养语感
  生活是人生的大舞台,是学生最大的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就越见深切。
  1.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文学名著、优秀古诗文等经典作品,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2.在语言实践中领悟、分析,培养语感。由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性,所以积极创设语感情境,会让学生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3.对自己所积累的语文素材进行加工、吸收、运用,培养语感,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诱发情感。
  二、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积累语感的最佳方式。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意蕴美、节奏美、气势美,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气象万千,才能拥有感性、整体的认识,对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不知不觉间,学生诵读的已经是自己的东西了。古人学语文就十分强调诵读,认为只有熟读,才能精思,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步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1.加强朗读示范。朗读示范重在以情感人,读出情趣并采取多样形式读。叶圣陶先生特别提倡“美读”,就是“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听别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美的享受,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别人听,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一条语感培养的必要途径。
  2.重视朗读技巧。学生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达意境,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首先,要注重语音轻重;其次,要注意停顿;第三,要注意语气;第四,要注意语速适当;第五,要注意语调抑扬,避免“千文一腔”。
  3.倡导自由品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时不带任何问题,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品读,从而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其实,学生对文章意蕴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如果学生每天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各种方式朗读课文,与作者同悲同喜,声声入情,入情悟理,自然会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在感情饱满的朗读中,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学生的语感培养自然也体现在其中了。
  三、加强实践,训练语感
  1.加强语感实践训练。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具体的语言材料。教师通过让学生听、读、抄、背、讲和写,对学生的感官反复进行言语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的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就形成了学生敏锐、准确、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它是获得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加强语感分析训练。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做出分析判断。叶圣陶说:“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是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
  (1)根据语境解读语意。如教《我的老师》中的 “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一句,作者引用“狡猾”写孩子的目光,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体味出“狡猾”一词不仅毫无牵强附会之感,反而使这个本属于贬义的形容词平添了机警、聪明和乖巧的词义。
  (2)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要让学生在形象、情感的基础上,领悟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体验课文所提供的社会生活,以扩展人生经历,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3)运用想象意会语言。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让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出作品中所描绘的画面,展开想象,创造意境,从而产生形象语感。如教读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学生想象那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这些勾勒出了一幅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图。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就激发形象语感。
  总之,语感能力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项重要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力不是靠学生自己就能形成的,它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是分不开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就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研究,从而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和训练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