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阅读彰显个性的美丽

2011-12-29魏明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7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利于个体发展”,让阅读彰显个性的美丽呢?
  一、同教材,同进度,要求不一
  在同一班级的课堂教学中,“同教材,同进度,同要求”无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解决“班集体”与“个性化”之间的这种矛盾,可做出以下几种形式的调整:一是异教材,异进度,异要求;二是同教材,同要求,异进度;三是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第一种显然是最有利于促进个性发展的。可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学习进度又不一样,要求也不一致,这一点难以做到。“同教材,同要求,异进度”,虽然用的是同一套教材,要求似乎完全一样,但由于进度不一,很快就会造成同班学生的阅读材料不同,他们需要不同的教学辅导,需要不同的教学媒体,这由一个教师来承担也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在同一个班级中,能够照顾到个性差异,关注到学生不同需要的明智选择,应该是“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
  如在教学《螳螂捕蝉》(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时,我提出了三个层次不同的阅读要求:1.《螳螂捕蝉》讲了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最低要求)2.吴王起初说过:“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为什么听了少年的话,他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一般要求)3.如果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话,吴王能接受吗?(较高要求)全班学生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要求去认真阅读课文。结果,学生不但都弄清了寓言的内容,懂得了“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有的学生还认为,吴王听了《螳螂捕蝉》的故事明白过来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是比较明智的;还有的学生则认为,凭吴王那种骄横的性格,在大庭广众之下一定是死要面子,根本不会改变主意,这说明侍奉吴王的少年很聪明,善于选择时机,同时也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注意场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同内容,同情境,感受有别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之间在性格、兴趣、能力、认知风格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阅读内容,处于相同的学习环境,学生阅读时的情感状况、方法习惯、领悟程度都是互不相同的。
  《三袋麦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后面有这么一题:小猪、小牛、小猴是怎样处理自己那袋麦子的?你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为什么?对此,学生各有各的看法:有的认为,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食品,是及时消费,避免浪费;有的认为,小牛把麦子吃一半,保存一半,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有的认为,小猴具有现代人的意识,能够想到发展,敢于承担风险;还有的则认为,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采取哪种办法……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谈了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应该肯定。这个课例很能说明同一班级中学生阅读感受的差异性。
  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每一次阅读活动都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呢?首先,对学生的阅读程序、阅读方式不要限制太多,应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习惯来自由阅读;其次,要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给学生更多各抒己见的机会,让他们在讨论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只在不挫伤其积极性的前提下予以纠正;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创造宽松、和谐的阅读气氛,倡导创造性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乐意阅读,享受阅读。
  三、同范围,同标准,评价多元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是一切语文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也应该是衡量阅读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标准。因此,教师在判断学生的阅读质量、阅读能力的时候,必须把他们看成是有个性的学习者,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收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效果。
  有一次,学生讨论交流《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的阅读收获,由于我放手让大家畅所欲言,并且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给予恰当的评价和热情鼓励,所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视度,使整个讨论更是异彩纷呈:有的学生称赞文章的立意,说汤姆的爸爸教育自己的孩子遵守禁钓的规定,是要让汤姆养成按照社会公德办事的品质,对他成长的影响极大;有的学生夸奖作者善于选材,本文的作者选取的是生活中的一件琐事,但以小见大,含义深刻;有的学生特别欣赏课文的教育功能,表示自己不但要像汤姆那样遵守规定,而且要自觉地增强生态意识,注意保护环境……
  这个事例说明,教师应该善于用教学评价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保驾护航。标准化答案的时代已经过去,语文评价应更多地突出开放性,能够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思路思考,而不是用唯一的答案去束缚学生。
  综上所述,教师只要牢牢树立“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观念,坚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始终注意让学生在阅读时“同中求异,各得其所”,那么,课堂教学就一定能 “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