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2011-12-29梁栋辉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7期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它们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关系。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过程。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我县骨干教师梁月金在最近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的《落花生》一课浅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上渐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1.读正确、读通顺。
  著名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说:“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此语一言中的地告诉执教者在执教一篇文章的时候,让学生读通课文是一个重要任务,只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才有深入学习的可能。
  我县骨干教师梁月金在执教《落花生》时,把读通课文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落实。她在开课之初,以亦师亦友的口吻提出要检查学生预习读书的情况,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当被抽检的学生读完文段后,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进行总结指导,直到学生把文段读正确、读通顺为止。
  从梁老师设计的这一教学环节来看,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体现了“以生为本”的人文性,达到了课标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理念。
  2.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阅读是一种对话,也是一种个性的表达。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对文本的感悟会有所不同。教师不应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应善于去开启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想自己所想,让他们畅所欲言,把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如梁老师在执教《落花生》一文,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很自然地把自己融入文体中,感悟花生的质朴无华及做人的道理,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课堂上关注语言文字训练,提高教学实效
  传统教学中一些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方法,如比较句子异同、把句子补充完整等形式,在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中仍应坚持。但呈现形式应有所变化,应更关注学生动手实践,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在教学《落花生》一文的第十自然段时,梁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句子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认真听老师读“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生:老师你读漏了一个“只”字。
  师:是吗?(师故作惊讶状),句子多了一个“只”字和少了一个“只”字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一个“只”字,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了。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说一说“体面”的意思,并进行“只讲体面”与“讲体面”的对比。当学生完全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之后,教师马上抛出一道思考题:那么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用上关联词说一说。生思考两分钟后,马上七嘴八舌说开了:
  生1: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生2:人要做有用的人,既要做讲体面,又要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生3:我们不但要做讲体面的人,而且要做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
  这样,既扎实地训练了学生延词造句的能力,又突显教育学生做人价值观的取舍,从而达到了语文教学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课堂上适度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感悟思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很重视引领学生品读赏析文中的精彩片段或优美语句,以加强学生对语言的学习、积累和运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其实,作为阅读文本的课文中,还有许多不太引起读者注意的看似平常的词语或是简单的语句,它们意思比较明白,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相对于精彩片段或优美词句来说,只是一种微不足道的细微的环节,我们姑且称之为“细节”。但是“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一支一叶总关情”。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含英咀华外,也应抓住这些细节作适度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感悟思辨。
  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梁老师抓住“印”字的表达效果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感悟思辨。其教学过程如下:
  师:看到第15个自然段,认真听老师读,你能听出什么?
  生1:老师,你读的时候把“印”字改为“记”字来读。
  生2:老师,你读得很好,带劲,就是把“印”改为“记”。
  师:这样不是同一意思吗,“印”与“记”都是记住的意思麻。
  生3:老师,虽然它们的大概意思相同,但是“印”是打上络印的,能永远铭记,而“记”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
  生4:凭语感我总觉得“印”比“记”用得好。
  生5:“记”没有“印”那么深刻,“记”显得浅薄,“印”显得稳重深沉。
  ……
  师:你们真真正正能把今天学的内容印在心里了吗?好,看谁把喜欢的段落背出来,把它印在心上。
  生背。
  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独具慧眼地抓住“印”这一细节,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咬文嚼字的富有灵性的思辨,使学生对父亲的话把握得更准确,对文本的感悟更透彻。也正是在这一细节上的追索咀嚼,把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在感悟中,人文性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
  总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者的和谐统一是语文教学的最大追求。
  (责编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