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讲读课文教学的突破口

2011-12-29陈忠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7期

  一篇课文包含了很多教学内容,若要在课堂上面面俱到,那么教学过程必定会杂乱无章。假如教师能根据课文自身特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在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之后选准“突破口”,以此为抓手,将课文、教师、学生等课堂因素整合起来,就能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把讲读课文的突破口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从课文题目上寻求突破口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甚至是作品灵魂的体现,往往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抓住文章题目,是迅速切入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
  1.破题切入,直奔中心。有的课文是以主要内容来命题的,如果直接扣住题目设疑导入,可起到开门见山、引人入胜的作用。例如,《黄山奇松》一课的题目,就可以引导学生就此质疑:松树是平常之物,怎么说是“奇松”呢?黄山松到底有哪些奇特之处?这里突出了“奇松”来提出疑问,让学生批文入情,然后抓住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进行品读感悟,再结合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黄山松还会有哪些奇特的姿态。这样,扣住题目,直奔中心,通过读、议、说、写结合,营造了和谐、轻松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环境。
  2.扣住题眼,提纲挈领。课文题目多种多样,有的是一个字,有的是一个词语,有的是一个短语,还有的是一个句子。这其中可能有反映课文主要内容或者中心思想的关键词语,如果抓住这样的词语展开教学,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不妨抓住“美丽”一词,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感受秀美的风景,引导学生讨论“美丽”在何处。接着再提问:假如你是陪同父母来此旅游的,请你以导游的身份,向父母介绍你最喜欢的一处美景。这样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风光之美。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为它配上一段解说词。这样,不仅抓住了课文的中心——“美丽”,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导游词和解说词的区别,一举多得。
  二、从课文内容中寻求突破口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各异,每篇文章又各有特色,这就需要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文章找准切入点,找到突破口。
  1.“扣”关键词。文章的脉络是相互贯通的,有些词语在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被称为关键词。如《木兰从军》第一句:我国古代有一位女英雄,名叫花木兰。在教学时,我抓住“女英雄”这一重点词,设计了“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英雄?花木兰怎么能称为英雄呢?她是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呢”等一系列环环相扣、提纲挈领的问题,带活整堂课的教学。然后通过“启疑,初步感知英雄形象;析疑,深入剖析英雄心理;探疑,全面解读英雄事迹;释疑,深切感受英雄品质”等环节,扣住关键词,将文本与课堂一线串起,层层推进,细细品析,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花木兰的英雄品质,升华对英雄的敬慕之情,达到领悟课文中心的目的。
 kc815TI4Bq21NN6j5TDJrQZe2F08pAqSEuJ3IcOqdFg= 2.“抓”中心句。中心句是文章的灵魂,是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可以用中心句作为重点,上串下连,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让学生细细品读,从而感受课文的主旨,领悟文章的中心,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学《田园诗情》时,我首先从课题入手:凭感觉,你觉得“田园诗情”描绘的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课文描绘的是哪儿的美丽景象?让学生打开书,寻找到课文“这才是真正的荷兰”这个中心句,紧扣“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子的”展开教学,引领学生一处一处地感受荷兰和谐、优美、宁静、悠闲的田园风光,领悟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怀。这样,学生不仅进一步把握了文中所描绘的田园风光,而且认识到了“只有懂得享受宁静的人,才不会去破坏自然,才能拥有这样美好的生活环境”这一思想内涵。
  3.“品”重点段。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抓住重点段落,往往就能扣住中心,有的放矢。如《蜗牛的奖杯》是一篇寓言,说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了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飞行能力的故事。在全文四个自然段中,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写蜗牛获得冠军后,自满自足地守着奖杯,不思进取的过程,反映了骄傲自满最终没有好下场这一中心。如果抓住这一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演一演,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感受蜗牛骄傲自满的样子,不仅会使学生领悟文章的中心,而且还能使他们理解、感悟、内化、积累语言。
  三、从课后习题中寻求突破口
  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来解读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进而抓住课后练习来设计教学环节,理清课堂脉络,优化课堂结构。
  1.从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上切入。一般来说,每篇课文后的习题都有三项内容是相同的,即朗读课文(有的课文需背诵或复述),描红,读写词语(或用带点的词语造句)。这三类题属于共性题,体现了每篇教学要读好书、写好字的共性,也是语文学习最为基础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针对不同课文设计恰当的教学流程,也可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效果。如教学《螳螂捕蝉》时,有一位教师围绕四组词语来设计切入点。第一步,听写四组词语:(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第二步,出示四组词语,让让学生自读自批。第三步,联系四组词语,品读相关的重点语段。第四步,用上四组词语,学生练习复述课文(故事)。这样,以课后习题中的主要词语为切入点,让学生经历了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2.从问题解答和阅读理解上切入。课后设计的问题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或感悟的难点;既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平台,又是教师组织教学时要完成的重点。在备课时,以课后问题的解答作为突破口来设计教学,也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良好效果。如《石头书》课后的一道练习题:联系课文说说“刨根问底”的意思,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在教学时,可以用这一练习作为切入点来展开教学:①整体感知课文后,问学生“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联系课文中川川和磊磊所提的问题来理解。②川川和磊磊从石头书中“刨”到了哪些学问?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层层展现叔叔告诉川川和磊磊的有关石头书上的学问,真正理解为什么把石头称为石头书。③你还能从身边的哪些地方知道新的学问?让学生以生活为依托,巩固并验证所学新知。这样,以课后的一个问题为着力点,串联起整篇课文的教学,就能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课文教学的方式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找准讲读切入点,抓住兴趣生发点,聚焦课文重难点,突出能力的训练点,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切实提高课堂效益。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