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实践
2011-12-29裴晓娅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9期
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与语言,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但长期以来,语文练习一直存在着盲区与误区:
一、练习的思维强度不够
【案例1】某现象描述
许多教师的教案或教学设计中经常有类似的练习设计:
1.抄写词语。
2.完成练习册。
【案例2】《掌声》练习设计及教学
在教学《掌声》一课的前五个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通过捕捉相关语言文字,由表及里地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教师先让学生划出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用心体会。很多学生划得不全面,教师没有理会,只在视频展示台上公布了正确答案,没有组织学生交流为什么划出这些词,也没有再去读课文,便推出这样的练习:因为小英(),所以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因为小英(),所以她的眼圈儿红了。学生开始填写,但因词汇贫乏,内心的情感没有被触动,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也就只好“浅尝辄止”了。
目前,课堂练习缺乏思维强度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案例1的练习设计,只是偏重于课文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谈不上思维训练;在案例2中,教师要学生划出文中的相关词语,本来是一个能够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设计,但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很好地组织交流,对划得不准确的学生,没有加以理会,而是急忙抛出标准答案,让学生改正。这样,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训练。
二、练习设计缺乏情趣性和挑战性
【案例3】一位中年级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读比喻句并能仿写一句。教师先让学生读一个比喻句,再找出把什么比做什么,学生找出并回答了。教师说:“对,比喻就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现在我们也来学习写比喻句的本领。”于是,学生动笔写,但很多学生都不会写。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对本体缺乏细致的描写,只是很简单地写“某个东西像什么”;二是比喻不恰当,比如把胖胖的脸比作脸盆;三是写出的比喻句缺乏美感,太直白。
教师要根据年段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练习,使不同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案例3中,对于如何找准比喻句中的本体与喻体,缺乏相应的练习步骤作铺垫,学生自然体验不到思维“豁然开朗”的乐趣。一到六年级的学生都在练习比喻句,而中年级段学生应该写出什么水平的比喻句,练习并没有体现出来。
三、练习设计重应试训练,轻实际应用
【案例4】“修改病句”练习设计及操作流程
1.师出示病句:
学校篮球运动会已经即将开始举行。
李刚和李强在打乒乓球,他对他说:“你打得真好。”
2.校对。
语文训练常以抄词、组词、造句等形式出现,是因为笔试的评价方式仍在沿用。在案例4中,教师“精心设计”的“典型”病句,学生在现实的语文学习中很少会遇到。何不让学生练习修改自己或同伴的习作,相比案例中呈现的机械训练,让学生修改习作是自我提高的一种需要,其意义更大。
那么,如何才能让练习成为语文课堂的反馈、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桥梁呢?笔者经过实践得出如下建议:
一、赋练习设计以人文情趣性
练习设计要有趣味性,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教师要采用人性化、情感化的表达方式,以商讨、征询的语气,使题目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使学生与练习题之间建成“我和你”或“我们”的关系,使其“自我感”和“亲历感”得到释放。
二、赋练习设计以实践运动性
语文实践型练习旨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与创新精神,它不仅涉及教材内容,还涉猎了与教材有关的科学、文学、自然等方面的知识,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获取许多知识信息和体验。
【案例5】《航天飞机》练习设计以及练习过程
教学《航天飞机》一课时,教师发现它是一个知识童话,行文太规矩,缺少童趣,便结合单元练习中“为小动物做名片”这一作文练习,设计了如下练习目标:能凭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了解航天飞机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特征并能转换文中语言,较为流畅地为航天飞机设计一段自我介绍。
教师摒弃繁琐分析,引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读课文,谈感受,创造性地为航天飞机作自我介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文本语言与自身感受述说外形,最后让学生写一写并设计名片,进行展示、比较。
三、赋练习设计以智慧挑战性
练习设计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使学生展开多元、立体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挑战想象、语言等能力的发展。在案例5中,“凭借文本,创造语言”的练习,其范围既是课文之中的,又是在文本之外的;既是语文的,又是人文的。它引起学生想象,拓展学生思维,燃起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学生在智慧挑战过程中形成的学习态度、探究精神、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往往比学习结果本身更有价值。
四、赋练习设计以发展层次性
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个性特长的不同,决定他们对所需知识的程度也不同。所以,作业设计和布置必须多层次、多角度,体现自主性,兼顾优差。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