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句练习也精彩
2011-12-29吴悠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9期
小学生在造句练习上常遇到困难,究其原因,一是缺少兴趣,二是内容贫乏,三是不善表述。因此,教师要重视造句的指导。造句指导不仅要让学生做到用词正确通顺,更重要的是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将句子写得既生动又有新意,逐步养成其能够努力表达自己独到感受和思想的习惯,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有裨益。下面,笔者从造句练习的问题、要求、对策这三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问题之“三不够”
一、句子主体不够真实
翻开学生的语文作业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所造句子的主体都是“小明、小红”之类虚拟的人名,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难道我们的身边就没有发生过真人真事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经常发现造句“胡编乱造”的现象较为严重,其直接表现是句子主体的虚假。如:
已经——小红已经上学了。
扔掉——小明扔掉了铅笔。
二、句子内容不够丰富
教师要求学生所造的句子一定是个完整的句子,“主语+谓语”或“主语+谓语+宾语”。有时恰恰因为强调完整,句子的内容显得过于呆板不丰富。如:
失望——我很失望。 伤心——他很伤心。
三、句子结构不够多样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二年级的学生需要正确地区分陈述句、疑问句及感叹句的句式特点,并要求能掌握且能熟练运用。但学生造的句子却普遍结构单调,以陈述句为主,疑问句大约占30%,而感叹句仅仅占15%,学生对于疑问句、感叹句的使用很生疏。句子结构过于单调不仅仅表现在句式的单一,还表现在学生对于词的多种表达方式不能很好地掌握。如让学生用“精彩的”说一句话,学生造的句子是:
精彩的——我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75%的学生造的是类似的句子)
精彩的——这场马戏真精彩。(20%的学生造的是类似的句子)
学生大多将“精彩的”放在句中或句末,放在句首的不多。
造句是语言训练的传统方式,它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的字、词,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指导学生造句,提高造句质量,对于语言训练起始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以上几种造句情况,在指导学生造句的训练中,我认为应做到“三必要”。
目标之“三必要”
一要:词语意思要理解透彻
让学生弄懂词语的意思是造好句子的前提。但弄懂词意不能照搬字、词典上的注释,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把词语理解透彻。对词语有深刻的感受,才能准确地使用词语,造出好的句子来。教师既要使学生对词语的认识深刻全面,也要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二要:日常训练要循序渐进
训练学生造句,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一下子造出好的句子,而应循序渐进,阶梯式进行。
1.扩词,即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先让学生扩词,以此拓展思路。
2.扩句,即让学生根据文中的句式把词组扩写成完整的句子。
3.丰富句子的内容和句式。在学生能够较熟练地扩写句子时,要求学生尽量把句子写具体,内容更丰富。
三要:思维逻辑要逐步提高
有的学生在造句时,只考虑词语本身,不注意句子的感情色彩,缺乏思想性、逻辑性,不合事理,甚至有消极思想,如“小刚和小明打架打得十分精彩”。教师必须加以点拨和指正,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在练习造句的同时得到提高。
做到以上的“三必要”后,学生基本可以克服文章开头所说的三种不足。但要造出高质量的句子, 关键是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因此,在造句训练中,我经常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为以后的习作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对策之“三方法”
方法一:创设情境造句
假若教师创设了一定的情境,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学生的创造能力、表达能力是不可估量的。例如,于永正老师在上《水上飞机》的练习课时,要求学生用“渐渐”造句。他随手用白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簇小草,问学生:“春天来了,小草怎么样了?谁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学生说:“春天来了,小草渐渐发芽了。”“春天来了,小草渐渐绿了。”“还有没有别的说法?”于老师问。学生沉思,不久一个学生举手,“秋天来了,小草渐渐枯萎了,渐渐变黄了。”这真是个令人出乎意料的回答!于老师因为一时没有找到彩色粉笔,而用白粉笔画的小草,竟创造出了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
方法二:模仿课文造句
模仿课文中的句式造句也是有效的方法之一,紧紧抓住课文中的训练点,进行一系列的拓展练习,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用“究竟”造句。这个词是个多义词,放在句子中间和结尾,意思是不一样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读文中含有“究竟”这个词的句子,帮助学生弄懂 “究竟”是“明白”的意思。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你们碰到了哪些问题时,想问个究竟?”学生弄懂了意思,明确了方向,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答案。
方法三:巧用联想造句
低年级学生造句常出现模式化的现象,如用“专心”造句,许多学生造出了“我在专心地看书”这样的句子。句意不能说不完整,但对于思维训练没有大的效果。教师应拓展思路,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一步步引导学生造出内容各异而又具体生动的句子。我先引导学生认真读懂课文例句,又进一步启发说: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把这个句子补充得再具体些?接着再让学生按照这些要求分别造句。结果,有学生造出了描写性的复句,如“晚上,房子里很安静,为了能在明天的数学测验中取得好成绩,我专心地复习功课,忘记了天气的闷热。”
造句训练和其他语文基本功训练一样,要体现出“训练性”,教师应展示整个过程,教给学生“点金术”,而不是把现成的“金块”丢给学生。只要教师善于钻研和总结,造句教学也可以很精彩。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