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低段孩子的朗读架起情感的桥梁
2011-12-29杨小凤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9期
语文课上,我捧起语文书满怀信心地对孩子们说:“老师来把这篇课文读一读,大家可要听仔细了!”我有声有色地读着,时而轻,时而重,时而急促,时而缓慢……“孩子们,肯定会听得入了迷吧!”我猜测着孩子们听我朗读时的表现。然而,我却出乎意料地听到了孩子们天真的笑声,那笑可不是为我的朗读在喝彩。我顿时懵了。课后,我问孩子们:“为什么听老师的朗读要笑呀?”“老师,我觉得挺好笑的。你把自己当做课文里的小朋友了!”“老师,我觉得挺奇怪的!我妈妈给我读故事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面对孩子们的童言无忌,我陷入了深思:孩子们之所以笑我,是因为他们对课文朗读的意识还只停留在有无读错的层面上,他们对我有感情的朗读尚觉新鲜。《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孩子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阶段性目标中也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孩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然而,根据孩子们的朗读现状,不难发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孩子能做到,但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还是无意识。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的语感,而有感情地朗读则是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低段是孩子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我得让孩子们也喜欢上有感情地朗读,并学会它。那么,怎样才能为孩子们的朗读架起情感的桥梁,让他们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呢?
一、范读,点燃孩子的朗读激情
孩子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是很难,但要达到有感情,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低年级的4SJcjYpbUO5WKh2HBJys0g==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即使能体会到文中的些许情感,也不知如何通过朗读来表达。这时,如果教师能加以动情的范读,不但可以引领孩子很快入境,有效激起孩子朗读的兴趣,而且无形中教给了孩子们有感情朗读的技巧。
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我请孩子们把司马光当时的冷静沉着用朗读体现出来。虽然孩子都读得很用心,但我仍觉得不尽如人意——当时花园里那救人心切的紧张气氛不见了。于是,我毛遂自荐请孩子们让我试试。我以镇定的语气读了“司马光没有慌。”一句后,提高了声音,慢慢地加快了语速,并把“举、使劲砸”这两个词做了重音处理,而且边读边做动作。读到最后一句 “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时,我的语气从紧张换成欣喜。只见孩子们听着我的范读,看着我的神态、动作,神情专注,脸上的表情也随着我的朗读而变化。我一读完,孩子们就跃跃欲试,急于表现:“老师,我也要读!”“老师,我能超过你!”接下来孩子们的朗读无论从情感基调的把握上,还是朗读技巧的运用上,都比先前更加确切到位了。孩子们读得特别动情,特别有味。可见,孩子们的情感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引起了共鸣,朗读欲望和兴趣也随之高涨。
二、生活,引领孩子找到情感的依托
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大部分内容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如果把孩子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我们所要指导的课文朗读上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朗读指导方法。
课文第一句写小鸭说:“妈妈,你带我去游泳好吗?”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我觉得可以是依赖、请求,甚至是撒娇的语气。如果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我直接要求孩子们要读出依赖、请求、撒娇的语气,孩子们可能会一头雾水,听不明白,读不到位。但如果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孩子重温那种感觉,他们就能很快找到情感的基点,会很容易把这句话读得有声有色。如在朗读之前,我问孩子:“你如果很想去公园玩,让妈妈带你去时,你会怎么跟妈妈说?”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我顺势引导:小鸭想去游泳的心情和你们一样,他会怎么说呢?这时,孩子们把自己当成了小鸭,有的天真地撒娇,有的诚恳地请求。此时,课文成了现实生活的演绎,孩子们与课文的主角有了心灵的相通,感情就不由自主地流露了出来,有感情朗读就不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了。
三、手起手落,辅助孩子把握朗读的节奏
大合唱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音乐老师站在舞台中间用双手指挥着一大群孩子,在老师的手起手落间,孩子们的歌声变得更富有生机,更悦耳动听。这一现象其实是由孩子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的,因为孩子们现阶段的直观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认知和判断更容易受直观动作、形象的影响。由此可见,在低年级的有感情朗读训练中,像音乐老师一样给孩子们做适时的无声指挥,为他们的朗读把把脉、引引路,孩子们肯定会把课文读得更有声色。比如:该加强语气时,我的手会用力按一下,然后慢慢抬高;该降低语调时,我会微躬身体,手放在嘴边,作讲悄悄话的样子;该放慢语速时,我会让手在空中画出舒缓平和的波浪线。根据课文情节的不同,辅以恰当的手势,让孩子们随着老师的指挥,声音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重、时而轻;时而缓、时而急……把课文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如《坐井观天》一文中的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当孩子在朗读该句时,我慢慢地打开双手到最大的位置,孩子们马上心领神会,也边学着做起了动作,边放慢了语速,嘴里念着:“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在动作的辅助下,孩子们既自然而然地读出了句子的轻重缓急,又理解了“无边无际”这一词意,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四、脸部表情,提升孩子朗读的韵味
“表情”是指“表达在面部或姿态上的思想感情”。“朗读”则是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如果想让孩子们的朗读能够声情并茂,我认为首先应该让孩子的表情起变化,因为唯有脸上有了表情的变化,才能带动声音的变化,从而丰富孩子的朗读节奏、韵律。脸部表情,其实就是流露孩子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有了表情,其实就说明了孩子在用心朗读,那文字已经不是文本中的话了,而是孩子内心的声音。
在课堂中,我总是会提醒孩子们要带着表情来读书。带着表情朗读,首先要对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如果不了解课文的内容,就无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中“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一句时,我让孩子首先来体会这只乌鸦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有的孩子说“口太渴了,他肯定很着急。”有一位孩子结合自己的实际说:“口渴了,喝不到水话都说不响,很难受!”“那么,此时乌鸦脸上会是怎样的表情呢?”我紧接着问道。“肯定是不开心、难受的样子,皱着眉头。”我赶紧请这个孩子带着这样的表情朗读。当一个孩子朗读时,我还会让其他孩子听他的声音,想象此刻朗读孩子脸上的表情。课文后面说到“乌鸦看见路旁边有许多小石子,终于想出办法来了。”我还是会问:这个时候乌鸦的心情是怎样的?孩子们当然会说出是一种高兴,快乐的表情。“开心的乌鸦脸上笑眯眯的,眼睛里都充满着笑意。咱们一起读吧!”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让眼睛也会说话,孩子们用心地演绎,课文里乌鸦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生动了。
所谓教无定法,让孩子有感情地朗读,必定有很多的引领方法。但无论是哪一种朗读引导方式,都需要老师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激发孩子产生感情朗读的欲望,用真心与孩子交换,用真情来感染孩子。这样,才能使孩子逐渐把握好教材的情感导向,在美美的朗读中陶醉,把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让他们的朗读焕发生命的灵性与光彩。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