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文小练

2011-12-29杜丽敏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0期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指出,“作文教学立足于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起步阶段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写作,尽量少干预,不说教……作文要有一定的速度,小练笔尽可能当堂完成”。随文小练笔就是课堂小练笔的一种,充分符合了“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尽可能当堂完成”这一理念。随堂小练笔以其“形式灵活、易于动笔、随堂完成”的优势被很多教师运用,可谓是“作文快餐”,简单而且实用。
  然而,怎样找准练笔的点,让练笔的效果充分体现出来,是随文小练笔成功与否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尝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就文取材;把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和对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简单、有效的随文小练笔。
  一、随文练笔,从遣词造句开始
  随文练笔,从何练起?字、词、句、段、文。抛开字的学习不说,让学生从遣词造句练起,这样才能为成段成篇的习作打下基础。造句是一门艺术,它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语言训练方法,也是练笔的起点、作文教学的基础。
  1.结合生活实际,情境造句
  语言从生活中来,又用来描写生活,一般而言,让学生练习造句的词语都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由于学生知识能力的限制,相关的情境往往难以一下子展现在学生面前,因而有许多学生对造句还会感到无话可说。对此,教师要做的是沟通词语与生活情境的联系,引导回忆相关情境,进而运用词语描述情境。
  下面是于永正老师教学《狐假虎威》的片段,他这样引导学生用“管理”造句:
  师:大家看看“管理”这个词在哪句话里?
  生:“老太爷派我来管理百兽……”
  师:咱们班张明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张明同学是我们班的图书管理员,是管理图书的。
  师:你们的家长是干什么的?
  (有一个学生说他爸爸是交通民警)
  师:交警是干什么的,知道吗?
  生:管理交通的。
  师:能不能根据你家长的工作,用上“管理”说一句话。
  生:我爸爸是交通警察,他是管理交通的。
  有效地沟通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的遣词造句变得轻松自如。
  2.利用课外知识迁移,遣词造句
  现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已远远超过我们小时候的阅读量,每个小学生的大脑中都或多或少存储了一些文章句段,这些句段如果不加以迁移、再现,大多会在不知不觉中被遗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唤醒、调动学生的这些知识储备,让学生回忆自己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个词语并将其迁移造句。如有些词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可学生在课外阅读的书上早已见过,当学生正好要用这些词造句时,也可以让学生从读过的书中去回忆一个句子,再写下来。通过这样一个练笔的过程,学生在课外得来的句子就顺理成章地变成自己的句子了。
  3.创设情境,现学造句
  有些词语由于缺乏相关情境,或者语义抽象,如果直接让学生造句,他们往往感到困难。对此,教师要注意运用课堂,随机创设情境,再让学生造句就容易得多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我们成功了》一文时,让学生用“不约而同”造句:
  师:喜讯传来,文中写人们不约而同地干什么?
  生:喜讯传来,人们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庆祝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师:刚才老师话音一落,你们都不约而同地干了什么?(做举手的样子)
  生:刚才老师话音一落,我们不约而同地举起手来,想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师:啊哎,今天老师真开心,我给你们唱首歌吧!(学生立即鼓起掌来)
  师:谁能根据刚才的情境,再用“不约而同”写个句子,请同学们在本子上写下来。
  生:(读句子)听说老师要唱歌给我们听,我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的遣词造句不再困难
  4.抓关联词,练习造句
  运用关联词也是在习作中连词成句的常用手法,所以关联词的造句也是练笔时必不可少的。如“不但……而且……”“无论……都……”“虽然……可是……”等等,用这些关联词练习造句,能让学生的思维变得严密,富有逻辑。
  二、抓住文本契机,随文练笔
  有了遣词造句的基础,教师再从课文中找出合适的训练点,让学生随文练笔,写写小片段。
  1.抓精彩词语——拓展内涵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聚集点,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挖掘其形象内涵,感悟、理解其情感内涵,让学生拓展词语,进行练笔。如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写道: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我这样设置小练笔:
  师:远赴朝鲜的儿子与自己永别了,强忍悲痛的主席对儿子充满了深深的“眷恋”,主席在眷恋什么?我们仿佛听到主席的心声,请同学们动笔写下来。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习作实录)
  “岸英,我儿,我多想再摸摸你的脸,听你叫我一声父亲。可是我摸不到了,也听不到了。岸英,我儿,我多想摆上一张桌子,咱父子俩一块吃吃饭,说说话,可是你等不到了。岸英,我儿,我多想再为你披上一件衣服,为你抵御些许的寒冷,可是再也不能了……”
  师:写得多好啊,主席对岸英的无限眷恋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主席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父爱。
  通过对“眷恋”的拓展练写,给予学生的已不再是抽象的意思,而是具体的情景,丰富的情感, 笔尖真情的流露了。
  2.抓文中省略号——想象充实
  文中的省略号本身就告诉我们,作者在这里还有没写完的话语或没写出来的内容。这一个个省略号正像是一声声在召唤我们对文本进行续写充实的号角,而这些省略号前面的文句又往往为我们的续写指引了方向,或提示了续写的内容。
  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想象,直接续写小鱼会做什么样的好梦。学生结合自己的美梦,再结合小鱼的活动,不难写出一个个美好生动的梦来。
  又如,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有这样一处省略号: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我抓住这个省略号让学生练笔。
  师:沉默是什么意思?
  生:沉默就是不说话了。
  师:他们沉默了,不说话了,都在想些什么呢?如果你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孩子,请你动笔写下你沉默时想的话。
  (下面是一位学生的小练笔)
  是啊,爸爸妈妈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呢?我可从来没听他们说起过,我也没见他们庆祝过一次生日,我更没送过他们一件生日礼物。可他们却总不忘给我过生日,我有时还嫌他们送的生日礼物不够好,我真是太应该了。
  省略号给练笔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的空间。
  3.抓文章插图——妙笔再现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不少课文都配有插图,这些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习作的空间。三年级下册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前后两幅迥然不同的插图,第一幅是美丽的小村庄,第二幅是洪水里的小村庄。可利用插图,让学生观察并想象,动笔再现小村庄的变化,特别是小村庄在洪水中惨不忍睹的遭遇,感受人们不爱护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
  根据插图的种类,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或启发学生生动具体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一个个画面虽然只是一个个瞬间的、静态的展示,但通过学生的想象、思维的延伸,能捕捉到画面以外的更广泛的空间,让画面在学生的笔尖动起来、活起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欲望,丰富学生的习作材料。
  
  4.抓精典段落——学习仿写
  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能找到一个个练笔点,是否每个练笔点都是必要的呢?不是的,练笔不在多,而在于精,找到文本的经典段落、精彩片段让学生练笔,就是符合了让学生精练这一点。儿童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反复品读、咀嚼,让学生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美,基于对文本深深的欣赏、感悟,激起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同时,教师要适当点拨这些段落的语言特点让学生模仿练笔,起到现学现用的效果。
  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用了三个重点字“静、清、绿”来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用排比的句式来将这三个特点写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可通过引读、男女生对读、同桌合作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漓江水的美,同时感受文本的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仿照文本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仿写其他景物。请看一位学生的仿写片段:
  秋天,校园里的桂花开了。校园里的桂花真多啊,仿佛那是天上的繁星在此集会;校园里的桂花真香啊,香得吸引了无数学生驻足停留;校园里的桂花真甜啊,甜得可以让我感觉到桂花蜜汁就在我口中流淌。
  这样的仿写学生得心应手。
  5.抓有意思的片段——个性改写
  相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如用不同的角度来叙述,用不同的体裁来描述等,抓住一些有意思的学生感兴趣的片段,让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个性改写,也是一种对文本的再理解、再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如三年级下册的《太阳》是一篇科学性说明文,文中通过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方法,科学地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具有很严密的科学性。在这里,教师可选择一个段落让学生通过变换角度,用太阳自述的口吻,结合课文的材料,融合自己的语言生动活泼地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吸收了文本语言,还加入了自己的语言,是对文本的再利用、再创造。
  6.抓文本空白点——想象发挥
  许多文章的作者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会留下一些文本的空白,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想象空间、填补空间。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点,让学生进行补充练写。
  如《检阅》一文中有两句对话:“‘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在这里,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课文写得含蓄而简单,这里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很不错的补白空间,是个练笔的好契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唤醒了他们沉睡的创造潜能。长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必然会迅速提高。
  7.抓文本单薄处——添枝加叶
  课文中的描写有详有略,有些片段写得具体,有些片段却显得单薄,就像是一棵大树,只有主干,没有枝叶。这些地方是我们可以用来练笔的绝妙点,通过充实丰盈、添枝加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挖掘,也加强语言的训练运用。
  三年级上的《孔子拜师》一文可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进行添枝加叶似的小练笔:
  孔子走累了,他______;渴了,他;饿了,他______;天空中刮起了狂风,他______;下起了暴雨,他______ ;天蒙蒙亮,他______ ;夜深了,他______……正是这样,孔子______,______ ,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通过对文本的添枝加叶,孔子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了,文本也由抽象变得更生动具体了。借助具体情境描写人物,也是对学生习作的一个训练积累。
  8.抓文本动情处——真情流露
  文本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阅读,也会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时,也是让学生进行随文练笔的最好时机。如三年级下册《妈妈的账单》中写道:
  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
  插入小练笔:读着读着,彼得想起了,感到万分羞愧;读着读着,彼得想起了,感到万分羞愧;读着读着,彼得想起了,感到万分羞愧。
  又如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教师动情地读着: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插入小练笔:爸爸,我多想再 ,您听见了吗?爸爸,我多想再,您听见了吗?爸爸,我多想再,您听见了吗?
  这是文本的动情处,学生可以通过小练笔来表达自己对“爸爸”的深深思念和无限敬爱。练笔让学生真情流露。
  9.抓文本结尾——合理续写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的结尾往往蕴含着下一篇文章的开始,让学生在文本结尾处续写练笔,这既是对文本进行读的延续,也是对文本进行创作的延续。
  有些文章的结尾储蓄深沉,有些结尾结而不断,有些结尾带有悬念,有些结尾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可让学生在结尾处练笔,充分展开合理的想象,享受自由创作的乐趣。
  总之,在课堂上抓住一个个合适的训练点,通过多种形式的随文练笔,加强读与写的相互促进,拓展学生思维,为学生自由表达创造了宽松的氛围,为学生的写作打开了大门,为成篇习作打下了基础。随文练笔,让习作不再孤立。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