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中交流 交流中提升

2011-12-29杨显攀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0期

  “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对一组或一个阶段的学习进行总结交流,帮助学生把对文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再用来指导实践。在五年级上册每组课文的回顾与拓展中都安排了“交流平台”,那么该怎样用好它?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实践一:语感培养的广播台
  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比较容易,而要做到入情入境,就必须要有良好的语感。语感的培养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还要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如:人物怎样刻画、场面怎样描写、说明方法怎样运用等。本册的交流平台内容除了对这些表达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外,还把以前学到的一些方法融合在一起,丰富学生的感受。
  本册拓展六中交流平台的内容是体会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好处。如果让学生空泛地谈,那么学生的理解肯定只会停留在理性的基础上。如果我们让学生在谈后再走进文本,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感受会更深刻,学生把握会更准确。下面是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展开的交流流程:了解作者表达方法(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描写?)——感悟作者表达方法(画出令你最感动的语言,好好读一读,发现有什么共同点?)——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这些感叹号表达什么情感?该怎样把它读好呢?)。在朗读中及时交流:“你听出父亲内心的那份情感了吗?”让学生对是否读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行点评,将朗读与交流自然融合,从而明白了这些语句中感叹号对体现父爱如山这一主题发挥的作用。
  实践二:口语表达的论坛
  本册口语交际的训练重点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能结合日常的生活进行口语的表达,在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那么这些目标的达成仅仅靠那么几节口语交际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更多的可操作性的素材,使口语交际的目标顺利达成。而我们的“交流平台”就是很好的口语交际的训练材料。如果把每一次的交流都当成是一堂口语交际课,那么这样的课就会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本册拓展八中交流平台内容之一是:心中的毛泽东是什么样的?在交流前先让学生通过材料的搜集,了解毛泽东在政治、军事、文学、书法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再抓住一个方面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小组成员从中心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晰等方面加以点评,然后推选最优秀的组员作为中心发言人参加班级的“我心中的毛泽东”讨论会。全班学生从发言人讲的内容、发言人语言的流畅性、表情是否自然等方面进行现场点评,在互动评价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学生间的沟通能力。这样将交流平台与口语交际进行了有机的整合,整个过程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内容由简单、表面,到交际得比较深入、丰富的训练过程。
  实践三:真情习作练武场
  本册的习作教学重在对学生习作意识的强化、习作形式的指导、习作素材的积累。也就是说在平时的习作中要对学生在观察、思维、表达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观察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而思维与表达是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我们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本册的“交流平台”有很多内容是引导学生总结作者在表达方法、遣词造句和塑造人物方面的技巧,这些内容的掌握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本册拓展二中交流平台的内容是领悟作者通过哪些人、事、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而本组习作的要求是通过想象将“二十年后回故乡”的情景记录下来,同时能在习作中运用本单元课文中作者所采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很显然,两者的教学目标是相一致的,所以可把这次“交流平台”的教学与习作相结合,以充分发挥交流平台的指导实践作用。在习作前教师应组织学生对本组课文的表达情感的方法进行梳理。如《梅花魂》,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外祖父教“我”读古诗词、赠“我”墨梅图、讲述梅花精神等事情表达自己的思乡情;再通过反复诵读相应的语句、段落感受文章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最后引导学生通过片段的仿写、交流对方法进行运用与指导,使之初步掌握借事表达情感的方法。在习作的讲评中再次围绕这一主题深化,说说哪些学生的文章中运用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等的基本方法,说说哪些学生表达的情感最真挚。这样一个“交流——实践——再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表情达意的基本方法。
  “交流平台”的教学与习作讲评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习作水平。第三组的习作是练习写说明性的文章,为了让学生能熟练正确地运用说明方法,我特意在习作讲评的时候来交流第三组“交流平台”的内容:在本组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学生通过将自己习作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与课文中的例子、同学习作中的说明方法进行对比(见下表),来判断习作中方法的运用是否正确、是否合理,从而加深对说明方法的理解,再通过自我的修改来完善自己的习作。
  “交流平台” 要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的时间、形式、方法,甚至内容上,都要求我们不断地整合、创新、发展,以使我们的课堂达到最优化。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