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策略
2011-12-29吴晓珊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0期
教师有效备课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照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审视当前小学语文备课的现状,笔者认为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有效备课呢,下面浅谈几点浅见:
一、吃透课标精神
语文新课标是我们搞好语文教学的罗盘,它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语文教育的特点,各学段应把握的重点等都有明确的表述。面对这些新理念,新表述,语文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才不会走弯路,或误入歧途。例如,有的语文教师认为在课堂上搞点花架子,用用多媒体就是实行了新课改。有的教师把自主学习变成了自己学习、自由学习;把合作学习变成了“形式主义”,动不动就四人小组讨论;把探究学习变成了满场飞跑,追逐打闹。“教室舞台化,教学表演化,教师演员化”一度成为流行风。针对上述现象,不少语文教育专家提出了本色语文的主张,要求语文课要瘦身、消肿、减肥,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练语习文课。
二、善抓教学之眼
如何使一堂课上得既扎实朴实,又体现新意,甚至精彩不断,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深入研读教材,善于在教材和学生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切入口。结合点和切入口可以称为教学之“眼”。如徐善俊老师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就紧紧抓住了“三闪”做文章。他在学生读完课文后问:“老虎向武松进攻了几次,武松是怎样对付的?”学生很容易就回答老虎进攻了三次,武松都是用“闪”的办法对付的。接着徐老师问:“闪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侧转身躲避”的意思。但是课文中为什么用“闪”而不用“躲”?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全班学生都在积极地读书思考。有的说:“‘闪’是主动躲过去,而躲则显得很被动,很害怕。”有的说:“‘闪’说明武松动作快,武功好。”
徐老师并不罢休。他接着问:“武松为什么一开始用‘闪’的办法对付老虎的进攻?他不是一条好汉吗?不是说‘就真的有老虎,我也不怕’吗?”这一问又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思考之后,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认为,老虎扑来,武松没有防备,“吃那一惊”自然要先闪开;有的认为老虎又饥又渴,来势凶猛,这时候和它硬拼不是上策,武松先避开它的锋芒,消耗它的体力;有的想得更妙,认为武松不是单纯地闪,而是边闪边观察,瞅准老虎的破绽,寻找进攻的机会。
就在听课的老师觉得该结束了的时候,徐老师又问:“从三闪中,你看出了什么?”这时,课堂上气氛异常活跃,有说武松灵活的,有说武松机敏的,有说武松勇敢的,有说武松有心计的……
教师在备课中善于抓住教学之眼进行创意和设计就会在课堂中获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佳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跳出教材之外
过去的语文教学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师只是充当了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只要把知识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就算完成了任务。新课改提倡“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中不但要深入解读文本,而且要善于跳出教材之外、充分开发并利用与教材相关的课程资源。如一位教师为了备好《春望》一课,先后参阅了12本有关的书籍,研究了杜甫的生平事迹,了解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还深入地研读了这首诗的分析文章。最后,为了在教学中能让学生深刻领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位教师决定补充诗人“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惊,一首是喜极而狂,他决定详教《春望》,略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悲一喜,一详一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震撼。
四、胸中装着学生
新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要求教师改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优势互补。因此,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认真设计好讲案,明确讲什么、怎么讲,做到生动活泼、条理清晰、抓住重点、化难为易,总结规律。其次要认真设计好学案,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学法研究,明确学生练什么、怎么练、怎么学。还要设计好题案,针对课标、课文重点设计精当的练习,使知识习题化,便于当堂巩固。如果在备课中不去设想学生的心中会有什么疑问,而去琢磨如何设计高明的问题;不去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去琢磨如何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不去考虑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学法,而去琢磨教师如何运用巧妙的教法让学生学得有趣,这样的备课用来上课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如一位青年教师事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教学古诗《草》时,也模仿于永正老师在教该诗结尾时的做法,请一位女生站起来,问:“我来当你的妈妈,你背诗给我听好吗?”不料这位女生竟抽抽噎噎地哭了起来,很长时间也没有停止下来,使得上课和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很尴尬。这位青年教师课后才了解到,小女孩的妈妈在两年前就因夫妻关系不和,撇下孩子远走他乡,不知去向了。
五、彰显个性特色
备课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个人行为,要求教师在课标、文本、学生三结合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力争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个人智慧的结晶。因此,不宜求全统一,应提倡多样化和个性化。如有位教师在导入上很有特色,几乎篇篇导入都用诗化的语言。他对《海伦·凯勒》一课的导入是这样的:“人能走多远,不要问双腿而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不要问双手而要问毅力。我们要为自己树立起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为了追求一种境界。不管目标实现与否,人生都会因为这一路风雨跋涉而变得丰富而充实。”又如有位教师的教学反思很有特色,每篇课文都从成功、不足、改进三个方面具体写来。认真阅读,简直就是一篇篇小论文。
最后,我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备课:你一定要把方方面面都想到,该弄明白的,一定要明白;一定要把所需要的东西一一记在备课本上,哪怕是需要一支什么样的彩色粉笔。”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