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境”而筑 顺“势”而成
2011-12-29李云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0期
情境教学模式是小学语文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让学生处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实现有意识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统一呢?这就需要教师借鉴现代心理学的暗示、移情、角色学等研究成果,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情境中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筑“境”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教师创设的情境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使他们愿学,进而善学。
筑“境”的方式灵活多样,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教材创设相应情境。如在教学《一路花香》时,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漫画,让学生对照漫画分别找出两只水罐,再根据水罐丰富的面部表情,猜想两只水罐的心理;然后根据沿途的一列鲜花,猜想花香源于哪只水罐。这样的情境创设充分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期待,并在阅读中自主形成了关于整个故事的心理图景。在教学《两只小狮子》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合作表演,既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又能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在教学《军神》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我以录像再现刘伯承做手术的场景,学生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情不自禁地对刘伯承发出赞叹: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二、顺“势”的配合
情境教学可以还原或创设教材的情境、背景或环境,使学生融情入境。而情境的选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学生的“势”。
1.顺“势”就是要顺学生生活经验
教材是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价值。然而,由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背景、家庭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教材无法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凡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图都可以换掉。但这样的简单处理,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相关情境图的教学价值流失。那么,对于脱离学生实际的主题情境图,教师就进行必要的“手术”和加工,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活窗口。因此,顺“势”要顺学生生活经验,善于“补白”。
小学生年龄偏小,他们的认知活动主要依赖于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他们的生活经验也多限于衣、食、住、行。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时,学生就表现得爱学、乐学,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时,学生就会感到茫然、陌生、无助。这时,教师就应及时“补白”,丰富学生的认知储备。
2.顺“势”就是要顺学生文化背景
李吉林老师认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的纽带作用和驱动作用。在优化的情境中,儿童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成为儿童主观所需,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情境显示的美感和情趣往往能迅速引起儿童的关注,进而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激起他们相应的情感,使儿童在一种美好的情感世界、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因此,课堂上教师要设法让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实践证明,学生亲自体验的活动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以高度热情参与学习探究。相反,与学生毫不相干的学习材料会使他们表现出“集体情感冷漠”,产生“软排斥”。比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中“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只是我们听不到而已”时,如何体现“窃窃私语”呢?我通过让学生表演,模拟海底动物的声音来理解“窃窃私语”,并用“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说话造句,这样就适当地把动、说“嫁接”在一起。如此“嫁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默会,更有蕴涵在其背后的情感。
3.顺“势”就是要顺学生思维实际
作为学生认知重要载体的情境图也必须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即材料的难易程度要适中,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对所承载的问题过于简单或复杂的主题情境图,教师可采用“移位”策略处理。
如果情节过于简单、问题答案明显的主题情境,就不适合作为探究新知的素材。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样的情境图前移到铺垫环节,作为一般性的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当然,如果主题情境信息含量过于复杂,承载的教学目标过多,问题过于晦涩,不适合作为新知探究的素材,就应该后移,作为新授课后的练习课或单元复习课的学习素材。
二、筑“境”与顺“势”的统一
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育基本模式的构建》一文中从“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利用角色效应、优化情境操作”四个方面提出情境教育基本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因“境”而筑,顺“势”而成,让学生潜在的智能、创造性、高级情感诸方面获得充分发展。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