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语文课寻找一个美丽的入口

2011-12-29陈慧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1年10期

  语文课的入口在这里主要指语文课开始的导入环节。语文课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忽视。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为语文教学的进行打好基础。现结合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在学生熟悉的语境中寻找
  教学片断回放:
  师:同学们,还记得国庆60周年的阅兵仪式吗?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大家问好:“同志们辛苦了!”同志们是怎么回答的呢?——“为人民服务!”(板书课题)
  师:是啊,“为人民服务”这口号响彻云霄、惊天动地。这口号,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走到今天,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经久不衰、深入人心啊!这口号,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题目。来,整齐响亮地读一遍!
  《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学生是陌生的,可阅兵仪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学生在电视或生活中是可以听到、见到的。这位教师在教学伊始,便选取了学生可以触摸、感知的话题作为一个入口,有效地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期待。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教学内容离现在生活久远,如革命传统教育教材,《虎门销烟》、《卢沟桥烽火》、《孙中山破陋习》等;有的文体学生接触很少,如教材中编入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文言文;有的文章在价值取向上与现代人有一定差距;有的内容比较枯燥乏味……这些都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困难,教师在教学这些内容时,需寻找一个能让学生触摸、感受到的入口,为学生学习新知嫁接一座桥梁,做好一个铺垫。
  二、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寻找
  教学片断回放:
  师:咱们今天上的课文与花有关,你能说几句与花有关的诗吗?
  (生背诵《梅花》《江畔独步寻花》《游园不值》《赠汪伦》等含有花的古诗。)
  师:好的,同学们刚才背了很多关于花的诗,那我再来考一考大家,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
  生:季羡林。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季羡林爷爷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选自于《再返哥廷根》,我们一起来写课题。
  《梅花》等古诗是学生学过的,这些古诗早已储存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为了让新知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接,教师从都是写“花”这个角度,先让学生选择熟悉的的古诗来背诵,然后再学习一篇跟“花”有关的文章,接着又回忆学过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引出季羡林的新文章,教者以“花”、“人”为媒,有效地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材中的许多教学内容,有的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相通之处,有的在表达形式上有相似之处,有的知识点在不同学段体现一定的递进关系,有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已经有所接触,且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之前,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过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了解教材知识点在各学段的分布情况,同时还应对学生已有知识、学习能力、学习经验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寻找一个教学入口。
  三、在学生喜爱的生活中寻找
  教学片断回放: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咱们先来猜几个谜语?(跟动物有关的谜语,蚂蚁、蝈蝈等动物)
  师:今天呀,老师从童话王国把请来了两个动物,请齐读课题。
  生:蚂蚁和蝈蝈。
  师:看看,它们来了!(出示图画)看看图,你有什么感觉?
  ……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如上述课例中,教师选择猜谜语的方式作为语文教学的入口,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放松了心情,同时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也巧妙地为下文学习《蚂蚁和蝈蝈》做好了铺垫。
  再如,教学苏教版四上八单元《呼风唤雨的世纪》,文中讲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对于这几十年来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老年人、中年人还是年青人,都是有所感受的。因此,课上就从这些变化入手,让学生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学生一定会深有感触。由于教材中有的内容学生在生活中能体会到,学生再学内容,就会对所学内容有亲近感,也会产生很强的探究兴趣。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物、植物的文章,也有学生感兴趣的童话、神话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便可以把学生的生活作为一个入口。
  四、在生动的文字中寻找
  教学片断回放:
  师:今天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
  生:桥。
  师:咱们来检查一下词语的认读情况——
  咆哮 狂奔 势不可挡
  惊慌 乱哄哄 跌跌撞撞
  消瘦 沙哑 揪出
  生认读词语。
  师: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行写大雨,第二行写人们,第三行写老汉。
  师:读到这些词语,你能否想起课文中的画面?
  生:洪水的凶猛。(人们的恐惧、老支书的沉着)
  师:想着画面,读三行词语。
  看似简单的词语复习,其实饱含深意。教师将九个简短的词语分为三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洪水、村民与老支书,将词语读成画面。这样词语的还原与提炼,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也带着学生再次步入了文本情境,更能以板块状的教学统领课堂教学,使课堂阅读层层深入。这样的入口充分考虑了导入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不仅抓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抓住了要学的主要内容,使导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再如《莫高窟》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结构清晰,教学时,我首先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宏伟瑰丽的壁画”,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精妙绝伦”、“宏伟瑰丽”,以此为入口,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教师加以适当的朗读指导和扎实的语言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在鲜明的人物形象中寻找
  教学片断回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普罗米修斯》
  师:普罗米修斯不仅是这个故事的题目,也是人物的名称。
  师:童话故事离不开人物,谁来读读文中的人物的名字
  出示:普罗米修斯、宙斯、火神、赫拉克勒斯、阿波罗。(指名读,齐读。)
  师:谁能用上这几个名字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
  生:很久以前,人类没有火……
  生:以前地面上没有火,普罗米修斯从那里拿来火,后来他被锁起来……
  师总结概括课文的方法。
  师:从课题上看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我们应关注人物的哪些方面?
  生:语言、神态、动作。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画出文中人物的语言,把你认为最关键的词语用笔圈出来。
  基于中段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概括,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文中主要人物,总结他们分别做了哪些事,再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介绍,最后再引导学生把天神们所做的事连起来说,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地借助这些关键词说出了文章的主要意思,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样简明而有效的教学入口方式,实际上是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台阶,教给了学生一种方法,使学生内在的隐性思维得以外显,从而轻松地学会了概括文意。
  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很多,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读懂人物,不外乎要读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如《丰碑》一文是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教学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地方作上记号,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读文画句子、读句子思考、从神态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再如《挑山工》一课,挑山工的外貌描写是一个极佳的教学信息,要以读懂人物外貌为切入点,教学中抓住“矮”、“黑”,让学生读文找原因,进而悟出挑山工的伟大人格——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显而易见,如果能从人物切入课文,就能使教师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
  六、在文章的题目中寻找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耳目,它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有时我们就可以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父亲的菜园》一文,全文以“菜园”这个特定的场景为叙事线索来表现父亲的坚毅、勤劳、执著等性格特征。上课时,我们便以“菜园”为切入点,设以下问题: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父亲的菜园是什么样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入口找到后,一系列的问题都围绕这个入口喷涌而出,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再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从题眼“壮”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战士”、“勇士”,而用“壮士”?这使学生明确了文章主要是写“狼牙山五壮士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事。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课文的欲望:是一次什么样的战斗?他们为什么要全部献身?他们牺牲的经过是怎样的?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语文课的入口还有很多,如低年级可从教材的插图中寻找语文课的入口;高年级可从文章的背景中寻找,把课本以外的趣闻轶事,讲给学生听,或者把学生收集的资料,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理解,引起共鸣。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钻研教材,找出语文学习的入口,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收到“由一斑而窥全貌”、“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责编钟岚)